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柑橘类 > 正文

东哈莱姆的见与证:曼哈顿的精神与玫瑰①

发布日期:2018/8/12 3:05:55 浏览:1038

来源时间为:2018-04-18

我在第三大道高架轻轨的北面兜风,一路看着摩天大楼缤纷掠过。离开市中心模糊的街道,我会驶向一个比一个贫困的街区,路上的汽车也越来越少。距离半里长的一家家光彩夺目的婚礼用品商店几步远的地方,住着被遗忘的人们,在这座银行家之城中,他们随波逐流、漂进贫困。这是城里最暗淡无光的地方。

——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1947年,《纽约的雨》

我在冬天的“东哈莱姆”住下,在五条大道和四十多条街巷的阡陌里,包裹严实地逛荡了三个月。每个“扫街”回来的傍晚,从纽约地铁6号线110街站台出到地面,我总遇到把在出口问行人讨要一美元的那个中年妇女,对面街口常在的是一个拄着拐杖要咖啡钱的白胡子男人。他们的背后,杂货店门上显眼的位置贴着“接受电子福利转账(EBTaccepted,作者注:困难群体在美国“食物保障计划”支持下可以通过福利卡转账获得免费食物)”几个大字,熟食店晃眼的灯泡照在一列列炸鸡腿上,面包店里的杯形蛋糕装饰着过分艳丽的奶油。在肤色暗沉操着西班牙语的人流里,我总会莫名的想起七十年前的加缪。和他一样,我只是个“局外人”,游弋在这座岛屿上恐怕仍旧“最暗淡无光的地方”。

不同的是,加缪来纽约是为宣讲他的主张,此地无非走马观花而已;而我则想来了解这里人们的想法,所以选择在东哈莱姆小住。每个大都市都残留着可能会转瞬即逝的老旧城区,它们因为尚未被政府或者开发商觊觎,还保持着原初自然生长的样子。我总以为,这样的地界也该是人类学关注的“田野”,毕竟城市已然是越来越多人的原乡,而旧城当然更是新都的原乡。这些具有与生俱来品质的社区带有的“原真性”(authenticity),支撑了将公众组织起来的具有社会用途和文化意涵的脆弱社会结构,激发着人们根源于独特时空的个体渴望,也交织着民众对于各类权力不断侵蚀浸润着记忆与情感的熟悉景观的焦虑。

一、欢迎来到“西班牙哈莱姆”(WelcometoSpanishHarlem)

连纽约人自己都说,“东哈莱姆”(EastHarlem)恐怕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最后的“老街坊”了,当地人叫这里“艾尔·巴里奥”(ElBarrio),西班牙语的字面意思就是“街坊、邻里”。它位于纽约的曼哈顿岛上,哈莱姆河成为它东面和北面自然弯曲的边沿;西面是纽约最繁华的第五大道,南面的边界则是第96街。

莱姆东哈莱姆行政区划略图。粉红色区域为东哈莱姆。数字标注的是文中所涉墙画的所在地。

贫富一街之隔,96街以南,就是以奢华高贵著称的所谓“上东区”了。虽然名称上叫做“东哈莱姆”,但是与西边相邻的“哈莱姆”并没有直接关联。只要上街走一走,就能区别开来:上东区是逛不完的高档商场和高雅博物馆,路上多是穿着考究的白人和被雇佣者牵着遛的各类名狗;一路往北则是密集的杂货部和成片的廉租公屋(publichouse),迎面较多是拉丁裔(Latino)的棕色面孔;紧邻在西边的哈莱姆区被视为非裔美国人的精神与文化之都,街边总有很多黑人站着用英语或法语闲聊;但在东哈莱姆,不少杂货铺、药房和快餐店的服务员是听不懂英文的,他们只会说西班牙语。

莱姆②涂鸦名人堂,1980年建立至今,作者为纽约和周边地区年度涂鸦比赛的获胜者。位于公园大道东106街和东107街之间。

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像销售绿色食品的“天然食物”(WholeFoods)这类符合中产阶级口味的品牌连锁店开进了东哈莱姆,就像它的邻居先走一步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计划一样,城市的升级改造也在加速改变东哈莱姆的原貌。它的范围正在缩水,虽然行政区划上是以第五大道为西界,第96街为南沿,但是恐怕要往东北缩进不少了。

这是我这个冬天扫街的结论。第五大道以东、第三大道以西、96街以北和100街以南的区域是几乎找不到墙画(Mural)的。这是个实在的证据。只有再往东北去,街面上才时不时地会有大小不一的墙画撞入眼帘——东哈莱姆以墙画出名,这名声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毕竟管理精细的高档社区容不下涂鸦,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以画代言的习俗;但东哈莱姆有这个传统,这里穷,对市容没什么洁癖,也没有他们的南邻那么严格的居委会,怕是纽约最后的露天画室了。经年累月,加上其深厚多元的社区文化氛围,使东哈莱姆的街头艺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赢得盛名。甚至有人专程到此飙技,“涂鸦名人堂”(TheGraffitiHallofFame)占据公园大道(ParkAvenues)附近的两面墙,由于墙面紧张,为了争夺一席之地,年轻的画师们从1990年代开始,每年聚此必有一战。这些大马路沿街的墙画,既非商业广告,也不是宣传海报,出自知名或者不知名的民间画师之手,他们的画作因而也带着某种与街区相伴随的“原真性”。面对它们,总有注视东哈莱姆眼睛的错觉。

莱姆③悬挂着的装饰性的波多黎各自治邦旗和美国国旗。此处为第三大街1896号。

60岁的斯蒂芬是建筑商,第三代意大利裔老纽约客,觉得“东哈莱姆”这个名字一定是房地产商给改的,他揶揄说,名字一改就能成时尚地标了?他还是叫它“西班牙哈莱姆”(SpanishHarlem),他还记得他的父母叫这里“意大利哈莱姆”(ItalianHarlem)。这个街区看来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移民。最早移民到此的是爱尔兰人和犹太人,十九世纪末第一批意大利人来到这里,他们在这个街区留下了圣卡梅尔山圣母教堂等遗迹;吉诺维斯家族(GenoveseFamily)在此成立黑帮,电影《教父》里可以看到不少影子。一战和二战后,意大利人升迁到纽约的其他地方,这个街区随即被拉丁裔和非裔美国人进驻,目前这里仍是纽约市最大的拉丁裔社区之一,移民来自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古巴和墨西哥等西班牙语地区,他们把拉丁美洲和南美的街头绘画传统带到了纽约,成为这个大都市里热情的墙画创作者。目前波多黎各人大约占这个社区人口的一半,所以大街小巷悬挂的波多黎各自治邦旗随处可见,墙画上最多的符号也是随心所欲的邦旗图案,人们从这些旗帜和图案里感受得到他们强烈的“在地感”:这里是我们拉丁人的,“欢迎你们来到西班牙哈莱姆”(WelcometoSpanishHarlem)。本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从曼哈顿下城搬到这个更便宜的社区,中餐外卖店已经三步一岗。

莱姆④欢迎来到西班牙哈莱姆,多名作者,创作时间不详。位于东103街与公园大道的东北路口街心花园内。

我确实看到较新的墙画上写的是英文的“东哈莱姆”,当地居民惯用的西班牙语自称倒是一直未变;左下角重现的是凯斯·哈林(KeithHaring)的代表作,右下角画的是旁边北铁火车(Metro-NorthRailway)的轨道桥,画面上除了标注了公园大道和116街路口这幅墙画所在的小店聚集地外,也记录了临近的两幢居民楼2014年因煤气管道爆裂而坍塌的事故。对社区的认同感明白无误地溢出来,但是如果细究,恐怕不少细节都不可能令人欢愉。但这大约才是东哈莱姆墙画的格调:所有经历,都是见证。

莱姆⑤东哈莱姆,作者不详,约在2014年至2017年间。位于东116街与公园大道的西北路口,高层建筑外墙上部。

二、东哈莱姆是不是格尔尼卡?(HomagetoPicasso)

毕加索是西班牙人,1937年他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了装饰壁画《格尔尼卡》(Guernica),描绘了德军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轰炸后的平民惨状。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哀嚎的母亲、身残倒地的战士、濒死长嘶的瘦马……111街红色砖墙上有一幅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幅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不朽之作,右下角还写着《致敬毕加索》(HomagetoPicasso),但画的显然是纽约——画面四分之三列的位置上,拉丁裔典型的深棕色头发加重了压抑感,洋基队(NewYorkYankees)的棒球帽坐实了这就是纽约。1996年,刚从康奈尔大学美术专业毕业不久的詹姆斯·德·拉·维加(JamesdelaVega),受以“希望社区”为名的非盈利组织的委托,创作美化社区墙面的装饰画。年轻气盛的詹姆斯对自己生于兹长于兹的社区爱深责切,直言不讳地重绘了美术史上那个振聋发聩的控诉:不是炸弹,而是毒品、暴力和贫穷,蹂躏着这里的邻居,格尔尼卡就在我们的脚下!

莱姆⑥致敬毕加索,詹姆斯·德·拉·维加于2004年绘制。位于东104街与莱克星顿大道的东北路口。

东哈莱姆曾经毒品泛滥,这倒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纽约的缩影。“毒品是魔鬼”(Crackiswack)至今还在128街室外手球场的混凝土墙上,连带这个运动场也被纽约公园与娱乐管理局用画上的这俚语给重新命名了。这可能是纽约最著名的一幅墙画了,不仅是因为它位于高速公路从东北进出曼哈顿的必经路口,可见度极高;而且更由于这幅画及其作者的真实经历恐怕也是当代美国社会史、艺术史和传媒史的最佳教案。后来位居全球街头艺术家至尊地位的凯斯·哈林,事业初期有一名染上毒瘾的天才助理,叫本尼(Benny),但本尼没有保险,医院不接收,政府不能提供任何戒毒的机构和措施。想帮他的哈林走投无路,在1986年的某个夏日,开着租来的货车,载着扶梯和橙色荧光颜料,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一天之内画了正反两面墙。在短暂的和平围观后,警察逮捕了他。当时适逢里根总统发起“向毒品宣战”运动,这幅墙画的出现引得包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内的大量媒体蜂拥而至。《纽约邮报》(NewYorkPost)联系采访哈林,方知作者被捕,舆论大哗。当时力主“反毒品反涂鸦”的市长爱德华·科赫(EdwardKoch)也不得不表态,“是要给哈林找个画画的地方了”,以致开庭的结果只是被罚一百美金而已。戏剧性的是,这幅画随后被当地人恶搞涂改成支持毒品的版本,公园职员慌不择路,索性把整个墙面涂成了灰色;又觉得不妥,联系哈林是否愿意再画,就有了现在看到的样子。这幅画和他之后创作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系列公共艺术作品,将政府回避种族隔离、艾滋病防治和毒品泛滥的懒政丑态暴露在阳光下。1990年,31岁的哈林因艾滋病离世。然而,他的展览每天都在进行着,因为他创作的媒介,是这个城市;它们不仅涂抹在墙壁上,同样渗入城市的肌理。

莱姆⑦“毒品是魔鬼”文献照片(南面,首版和第二版),凯斯·哈林(图7-1中的人物)于1986年首绘,位于东128街和哈莱姆河车道(HarlemRiverD

[1] [2]  下一页

最新柑橘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