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柑橘类 > 正文

化归于北土的金橘

发布日期:2016/3/26 5:46:34 浏览:1522

诗人昌耀去世已经十六个年头了。在这片留有诗人生活气息和诗歌芳香的土地上,对昌耀的缅怀和追忆从来没有停止过。他的诗,不仅给我们以全新的审美享受,也让我们的生命愈加充实和丰盈。为此,本报“江河源”副刊特辟专版,刊发作家辛茜、贾一心等人的文章,以表达我们对昌耀先生的怀念和敬仰。

化归于北土的金橘——昌耀的诗

昌耀离开我们16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今年的冬天比往年冷,即使内地也遇到了多年未见的风寒。到了三月,风已不那么刺骨,青海高原的冬天就要过去了,可是,昌耀,你在哪儿呢?那边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和这边一样有烦恼有委屈有欢喜吗?

窗外阳光正好,透过帷幔落下一地金子似的斑纹。

捧起《昌耀的诗》,极钟爱的一本诗集,扉页上有他2000年2月17日于病榻前为我留下的签名。那一刻令我难忘,如同昨日,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白如素纸。

昌耀的诗是读不够的,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热浪止不住地扑入心怀。想起他论及诗歌创作时,痴迷、孤寂的面容,想起他离开家乡时经历过的,他此生最为不忍的一幕——与母亲的“话别”,心里便会泛起酸痛。

那是昌耀瞒着父母入伍,赴辽东边防的前几日,母亲终于打听到他住在一处临街店铺的小阁楼,母亲由人领着从一只小木梯爬上楼时他已不好逃脱,于是耍赖皮似的躺在床铺装睡。母亲已有两个多月没有见到儿子了,坐在他身边唤他的名字,然而他却愣是紧闭起眼睛装着“醒不来”。母亲执一把蒲扇为儿子扇风,说道:“这孩子,看热出满头大汗。”母亲坐了一会,心疼儿子受窘的那副模样就下楼去了。战友们告诉他:“没事了,快睁开眼,你妈走了。”当他奔到窗口寻找母亲,母亲已走到街上,只来得及见到她的背影,穿一件绲边短袖灰布衫,打一把伞,孤独走去的背影......

那一年的昌耀意识不到,这就是与母亲的诀别,他只想着如何逃脱母亲、母亲的牵挂。第二年,母亲去世了,得知这一不幸消息时,昌耀立刻号啕大哭,旁若无人,而与母亲的所谓“话别”也成了他一辈子每每触及都要心痛的事。

昌耀开始写诗,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那时,他还是一个少年,一个离开家乡湖南桃源,跟随英雄部队向前线挺进的抗美援朝战士。1953年,刚满17岁的昌耀在元山负伤,从硝烟弥漫的朝鲜回到祖国。1955年6月,由河北省荣军中学高中毕业,报名参加大西北开发,来到群山纵横、莽莽苍苍的青海高原。

没有了母亲的昌耀,以为没有了牵绊,一心向往开拓西部疆土,把自己看做过继给北国的孩子,打算将青春献给西部苍凉的大地,在一阕《南曲》中,他称自己是“一株化归于北土的金橘”。

这略感伤情又单纯的理想,浓郁地表现在他早期的诗歌创作中,包括描绘朝鲜人民军女战士于风雪中奔赴前线的诗作,在青海贵德体验生活时,为勘探队员写下的《车轮》《林中试笛》。这些诗虽显稚拙,仅得之于间接经验与青年的热情,却已显出不同寻常的质朴、峭拔。然而,命运多舛,昌耀的生活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受到极大的限制,在经受风雨磨砺、重重苦难后,这位富有理想主义、浪漫情怀的受难者,一生只能以诗歌创作表达情感、求得精神的自由了。上世纪60年代,他的诗已然充满了深沉浓厚的色彩,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便更加耐人寻味了。

比如《西乡》《呼喊的河流》,1991年2月4日,立春之日写下的《暖冬》:

暖冬的红泥土在崖巅保留着圣火的意念。

涸泽为萎陷的秋水刻下退却的螺纹。

推土机佩一把铲刀向着进发的原野大肆声张。

像孤独的旗帜调转身子而又突突远驰。

长久地沉默只有三五座桥涵龟缩河渠。

倾听岁月这般逝去总是汹汹不止。

……

暖冬的崖巅保留着圣火的意念,意念是大地的火焰,是昌耀心底里无法泯灭的生存的欲望,也让他的诗发出了纤夫用力时低沉的胸音,冬天的阳光,则是一张皮肤,虽历经风雨酷寒仍富铿锵的色块。是蔻丹。是挑战。是浓稠的焦油。

还是《暖冬》:

那年景多么年轻多么年轻真是多么的年轻。

他独自奔向雪野奔向雪野奔向情人的雪野。

他胸中火燎胸中火燎而迎向积雪扑倒有如猝死。

他闭目凝神闭目凝神等待心绪渐趋宁静。

仿佛只在冰床安息他才得以从容品味蓬勃之生机。

强烈的感情推进,一再重复的语式,令诗人亢奋起来、年轻起来,觉得自己从未衰老,从未有过衰老的痕迹,觉得自己会永远停留在那个时代,为那个年月的激情与火焰呐喊、呐喊。这究竟是昌耀为理想追逐出路的挣扎,为痛惜命运无常发出的幽叹,还是因为母亲的背影留下的遗恨。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昌耀的诗已引起人们瞩目,每一首诗,每一个写诗的过程,都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其实,他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冷漠偏执,也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狂热激昂。他内心透明、简洁,从不拒绝平凡,他所处的环境与情感经验独立自我,他的诗融入了时代和生活,又具备了坚韧、力度和空间感,有节奏、有弹性,还有沉默,只是将外表的怯懦与内心的高傲、生存的艰辛与精神富华形成了一种高古简约奇崛的正大气派,将自己对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一人一景、家国之爱跃入了宗教之境,最终在经历了西部荒野、人情冷暖的拷打之后,挟艽野之风、青海之云、阿尼玛卿之雪,如一股飓风向中国诗坛扑来,遮天蔽日。

随着他的惊天一跳,西部诗王横空出世,西部诗风也成为一种绝响传遍四野。

大路弯头,退却的大厦退去已愈加迅疾。

听到滴答的时钟从那里发出不断的警报。

天空有崩卷的弹簧。很好,时间在暴动。

我们早想着逃离了。但我们不会衰老得更快。

这是写于1992年10月10日的《花朵受难》,昌耀对于自然、事物、人类情愫的感觉异常敏锐,在抒情达意、展开视野,扩大人生领域的建构上,提高着心灵的水准,培养着宽厚仁慈的气度,与生活紧密,与生命同在。让诗的宽度,以及对人生了解的深度,产生了无限可能的意义,这种可能的意义使昌耀的诗无比辉煌,永远辉煌。

俯身从飞驰而过的车轮底下抢救起一枝红花朵。

时间对抗中一枝受难的红花朵。

在这里,“花朵”是一种意象,这意象是诗人自己。

修篁啊,你知道大丽花是怎样如同惊弓之鸟

坠落在车道的么?似我无处安身。

你知道受难的大丽花是醉了还是醒着?

似我无处安身。

一枝车轮底下的红花朵,让敏感的诗人动了情,想到自己,想到命运。花朵崩溃枯萎的瞬间,即是它承受苦难的过程,也是让天性活泼、本质忧郁的诗人以诗的沉郁、苍劲、精微征服诗坛的原因。

没有一辆救护车停下,没有谁听见大丽花呼叫。

但我感觉花朵正变得黑紫……是醉了还是醒着?

我心里说:如果没醉就该是醒着。

昌耀是执拗的。他追求艺术的深度表达与完善,不受任何艺术观念的约束,更不愿放纵自己。他的诗作个性鲜明,却又出自生活本身,瓦罐、灯塔、苹果花、西关大桥、姑娘的兰花指都是他诗中的主体,一切努力之后,他对自己说:前方灶头,有我的黄铜茶炊。

昌耀是真实的,从里往外散发着硬骨头的味道,与世俗格格不入,不善虚情假意,虽蒙受痛苦却依旧善良、慈悲,用心贴近大地,用不同于常人的姿态感应生活、承受生活、想象生活。命运摧毁了他、造就了他、成就了他,让他超越自我,以诗的方式活着,纯粹、骄傲、自我、无媚态与粉饰。

这是他的圣桑《天鹅》:

哀莫大兮。哀莫大于失遇相托之爱侣。

留取梦眼你拒绝看透人生而点燃膏火复制幻美。

感慨之余,他的诗仍无感伤今日凄凉、怅惘来日离合的悲苦,诗境生动、意象完整,不论伤悲、情爱,还是亲情,早已超越个人经验,走向了精神祭坛,如意念在火中冶炼,在波涛中洗涤,最终变得雕刻般冷静明晰。

伟大的诗可能产生的意义,是诗人难以预料的,昌耀生前不曾想到,他的诗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热爱写作、热爱诗的人反复咏叹,随时生长的生命。昌耀走时正值创作力成熟、充沛的时候,但病魔是这样的无情,来不及让他感觉真实的幸福、吮吸玫瑰的芳香。

少年时与母亲失之交臂的诀别,注定了昌耀一生都与爱擦肩而过。他一生都在寻找爱,母爱、情爱、家国之爱,但命运无情,他终其一生,未寻找到真实的爱。他的爱只活在诗里,活在大荒之中。

他最后的愿望,是让自己这株远离故土的金橘重返家乡,与长眠在那里的母亲相会……

写了一辈子的诗,他最想说的,也许是这一句!(辛茜)

谁的叹嘘——因昌耀而书

昌耀是天真与知性的,就像温润的碧玉,晶莹中蕴藏着芳辉,可爱而又清奇;昌耀是令人赞叹与敬重的,就像雨后的彩虹,氤氲中投射着五彩,绚烂而又短暂;昌耀是值得镌刻与记忆的;就像知时的春雨,润物而又无声。这一切源自他和他的诗歌!

昌耀一生命运多舛。1950年4月,年幼的他在今人难以理解的冲动中,背负着母亲的背影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的革命热情更加炽烈。五年后,受伤回国在荣军学校学习的他又受宣传画的感召,将自己置身雪山大漠。1957年秋,因16行小诗《林中试笛》罹罪,及至1979年平反。其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都未能改变他执著的追求和火热的革命热情。相反,他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艰难困厄中磨炼意志,感悟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永恒,让自己成为化归于北土的歌者。

昌耀的诗歌,以清新、畅达的语言;奇异、独特的想象;劲健、超逸的意象;时空交错、叙事议论并置的结构;洗练、遒劲的风格以及沉冥玄览,令人慷慨、催人奋进的情志内容成为中国诗坛的高峰,为时人所称道。赏读他“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歌,就像一个牧心客,游弋于莽原芳草、沧海镜湖、崇山峻岭,“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兴之所至,情之所寄。

“是的,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我是滋润的河床。我是枯干的河床。我是浩荡的河床。

我的令名如雷贯耳。

我坚实、宽厚、壮阔。我是发育完备的雄性美。

我创造。我须臾不停地

向东方大海排泄我那不竭的精力。

我刺肤纹身,让精心显示的那些图形可被仰观而不可近狎。

我喜欢向霜风透露我体魄之多毛。

我让万山洞开,好叫钟情的众水投入我博爱的襟怀。”(《河床》)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作者站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自我表白的方式,向世界宣告:我是万山之宗!我是万水之源!我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我有着百川归海的胸怀!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伟大。接二连三的判断句、主谓句、排比句,一浪高过一浪,使诗歌的主旨层层推进,情感的表达一泻千里。这是一个“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行神如空,行气如虹”,雄浑而又劲健的艺术境地。此时此刻的我,就像被青藏高原肆虐的狂风裹挟着,以雷霆万钧之势,抟扶摇而上。从巴颜喀拉山之巅,到江河之入海口,一路风驰电掣,万马奔腾,正是“真力弥漫,万象在旁”。

昌耀说过:“诗,不是可厌可鄙的说教,而是催人泪下的音乐,让人在这种乐音的浸润中悄然

[1] [2]  下一页

最新柑橘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