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浆果类 > 正文

第二章种植业

发布日期:2018/4/21 9:06:10 浏览:2051

1949年以前,山地农业生产沿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每年大多种一季玉米,熟地实行冬天炕土,春天放火烧荒种玉米,一般不种小春,即使种植,多为豆麦撤播,产量极低。土地改革后,变一熟为两熟。农业合作化实行土地入股,土地连片,小田改大田,统一规划安排生产,逐步扩大间种,套种。1965年建市后,增加了农业投入,改田改土,兴修水利,推广良种,生产条件不断改善。1979年以后,耕作制度进一步趋向合理、正常和稳定状态,稻田实行小麦—水稻—水稻、小麦—玉米—水稻、小麦—水稻、蚕豆—水稻、绿肥—水稻、瓜菜—水稻;旱地实行小麦—玉米、豌豆—蚕豆—玉米、瓜菜—玉米、大麦—玉米、豌豆—玉米(红薯);高山仍实行炕地—洋芋、炕地—玉米、炕田—水稻等耕作制度。1984年米易县实行立体农业试点,耕作制度又有发展,立体农业种植模式有:小麦—玉米—水稻、麦—稻—稻、麦—菜—稻、豆—菜—稻、蔗—菜—菇、瓜—菜—稻,并突破单一种植业配搭,实行种养结合的稻—萍—鱼等模式,高山则实行玉米套魔芋,果草药、果薯、果菜、果草等模式。

作物栽培中,单作面积约占70%,间、套、混作面积约占30%,其中间、套、混作的比例约为4:5:l。

农作物品种结构经过不断地调整,耕作栽培技术有所改进,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稳产品种植物面积增加,豌豆、蚕豆等低产干杂粮日益减少,粮食品种由粗变细,由种植低产品种向种植高产品种转化,耕作制度和管理亦由粗放向集约化发展,促使生产大幅度提高。1985年同1949年相比,农作物播种面积由45.91万亩增加到73.78万亩,粮食作物面积由42.41万亩增加到60.41万亩,粮食亩产由118公斤提高到267公斤,粮食总产由5.02万吨增加到16.14万吨。

一、水稻

水稻的栽培面积、单产、总产量在全市粮食作物中居第一位。一般年景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0%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60%。1949~1985年间,1960年播面最小,为196486亩,1975年最高为250179亩。最低亩产1949年为184公斤,最高亩产1984年为461公斤。最低总产量1949年为37046吨,最高总产量为1984年104795吨。1985年为96295吨。

50年代主要使用本地高杆型水稻品种,亩产最高265公斤。60年代改革水稻品种,1964年引进三矮品种—珍珠矮、广场矮、矮子粘,其中珍珠12号比较多。这些品种耐肥,抗倒伏,耐旱,抗病虫能力强。普及矮杆品种后,亩产渐增,1964年280公斤,1966年306公斤,1967年315公斤,几年间水稻总产量增长20%左右。1970年以后,早稻品种一般用矮脚南特号,也使用红梅早品种,并引进糯谷金选矮、粳稻68018、西南175等品种;部分地区保留有传统本地高杆型籼稻品种,但播面较小,产量比重不大。1975年引进杂交水稻品种汕优2号等,1976—1978年首先在郊区普及。1980—1982年推广汕优63、D优、威优6号、威优64号等品种,其中早稻以汕优65和威优64为主。1983年以后开始有计划换代,后继品种以汕优63为主。1985年推广杂交一代水稻68198亩,亩产达到500—600公斤,全市水稻平均亩产为439公斤。

攀枝花使用的水稻品种共183个。以重复计算,河谷地区常用品种128个,其中地方品种31个;中山区常用品种64个,其中地方品种36个;高山区常用品种12个,其中地方品种10个。

水稻栽培有选种(晒、选、药物浸种)、催芽(温室催芽)、育秧(早期温室育秧,后改地膜育秧),插秧(适时早栽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护苗、促蘖、晒田、控蘖、施肥、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等过程。栽培管理得当可以达到“九成黄,十成收”。

二、玉米

河谷、中山、高山旱地盛产玉米,为高山、中山区主产硬杂粮,播种面积长期居第二位,近年居第三位,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一直保持第二位。1949年种值10万亩。1983年达到14万亩,为历史最高年份,以后保持13万亩。1949年亩产仅69公斤,1977年以后保持在205公斤以上;每遇干旱年景水稻栽插不上时,则大面积种植玉米,使粮食总产得以稳定。1949年玉米总产量6940吨,1955年10955吨,1965年16065吨,1976年21670吨,1978年30790吨,1985年28565吨。

50年代种植品种以本地马牙等为主,60年代除保留本地部分高产品种外,引进了部分高产良种,主要有:金皇后、银皇后、普照白马、白马牙、大黄玉米、小黄玉米、维尔156等。1970年开始引进成单3号、郑单2号、新单l号、新郑双交等杂交玉米良种,70年代末大面积推广,1982年达到2.7万亩,占播面的20%左右。1984年后推广中单2号、旅峰1号,丹玉6号、丹玉13号、复单2号、连玉3号、盐单4号等品种。1985年杂交玉米达5.7万亩。

全市先后种植的玉米品种,在河谷地区主要有27种,其中地方品种6种;中山地区主要有22种,其中地方品种7种;高山地区主要品种有6种。

玉米栽培以窝播为主,也有育苗移栽的。当地还有“炕籽”习惯,即在雨水来临之前一周内,将种子拌药播下,如天气预报准确,效果很好。河谷地区地膜栽培可连作两茬。低中山区一般套种豇豆、四季豆,行间套种黄豆。早匀苗、早补苗、早追肥、早中耕、早治病,可以收到增穗、增粒、增重的效果。

三、小麦

小麦亦为攀枝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小麦属高产稳产品种,抗病虫害能力较强,加以农村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化肥使用日多,从而扩大了栽培面积。多年来小麦播种面积一直居粮食作物播面第三位,近年来已升至第二位,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近20%,居第三位。1949年播面仅14797亩,1956年37302亩,1958年49285亩,1965年75302亩,1980年165766亩,达到历史高峰,1985年162613亩,比1949年增长10倍。1949年小麦亩产仅39公斤,1978年后稳定在130—180公斤之间,比1949年翻了两番多。1949年小麦总产仅575吨,80年代以前最高年产21190吨,1984年总产31360吨,1985年27510吨。

50年代小麦生产除当地品种外,引进了南大2419新品种。60年代除本地小红麦、火烧麦外,主要种植引进的阿波麦、山农205等高产新品种。70年代引进西昌177、东风、欧柔、西昌1号、662、雅安早、大头黄、拜尼莫等品种。70年代中后期种植金沙江1号、攀麦1号、繁6、繁7、金沙江2号、金沙江3号等品种,部分地区仍保留本地小红麦和火烧麦两种。80年代引进177、77—39系统、兴麦1号、绵阳11号、绵阳12号、81—5等品种,并小面积推广六棱麦。总计小麦种植品种,河谷地区有51个,其中地方品种2个;中山地区有20个,其中地方品种1个;高山地区有13个。

小麦栽培要求精耕细作。前茬为稻田者,早排水,收后炕晒,然后施足底肥,耙犁整田,播种。一般在立冬前后播种,播种后淹灌,及时排水,保芽出齐。前期20—30天灌溉一次,从2—3月到收获前10—15天灌溉一次。勤施少施分蘖肥,重施拔节肥,以后看苗施肥效果较好。

四、薯类

攀枝花薯类作物主要有红薯、马铃薯两种。红薯种植历史悠久,但面积较小。与盆地和其他地区相比,其优越条件是,留种可以让其自留在向阳、背风、温度较高、地势较低的坡坎上或旱地里,不经窖藏可以安然越冬,来年春天灌溉后可正常发芽,一般可以多年留蓄。河谷、中山地区种植南瑞薯、湖南薯、棉花薯、白皮薯等品种,以南瑞薯为多;海拔1500米以上地区多种白皮薯、红皮薯。1949年种植面积5274亩,1957年11638亩,1980年15052亩,1981年22941亩,1985年14450亩。红薯主要种植于高坡地或开荒地,土质比较贫瘠瘦薄,亩产一般不高,鲜薯未超过500公斤,折粮百多公斤。红薯用作饲料,藤蔓是较好青饲料之一,河谷中山地区常将薯藤压植在田梗上,由于水分阳光充足,生长极快,是雨季猪饲料主要来源,少量块根也作食用。红薯收获采取随用随挖办法,不用时让其自留土内,这与四川盆地内采取一次性大面积采收有所不同。

马铃薯亦叫洋芋,多种在高山。1949年种植22255亩,以后一直在1~2万亩间徘徊。1949~1951年时亩产65公斤,以后多数年份达到100—150公斤。1949年总产量1440吨,1955年1836吨,1978年1536吨,1985年2070吨。马铃薯鲜贮比较容易,又是高山民族地区主粮之一,是民区的主栽作物。

建市前薯类最高产量为1958年5010吨,1981年达到5080吨,1985年4535吨。

五、豆类

小春豆类主要有豌豆、蚕豆、宾豆,大春豆类有大豆、四季豆、绿豆、爬山豆、云豆、豇豆、扁豆等。

豌豆种植面积历来较大,1949年16209亩,1955年26739亩,1958年38021亩,1978年24853亩,1985年22321亩,多数年份保持2万多亩,旱地种植为多。1966年最高亩产为63公斤。历年总产量,1949年461吨,1955年790吨,1958年1105吨,1966年2365吨(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1295吨,1985年962吨。豌豆历来是主食和饲料,也用作豆豉等酿造用。近年主要作青蔬菜用,1985年吃青面积达4000亩以上,远郊主要用作饲料。

蚕豆种植面积亦较大,1949年20737亩,1955年31271亩,1963年45667亩(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23091亩,1985年14362亩。1971年、1972年和1978年亩产分别达到10l、109和104公斤,其余年份不足100公斤。1949年总产1300吨,1955年1855吨,1966年4030吨(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2410吨,1985年986吨。本地蚕豆质地柔和,可食性强,用作饲料、食用和酿造,近年吃青面积约在5000亩左右。近郊多作蔬菜上市。

宾豆种植面积较小,每年不过几百亩,籽小,产量低,一般作食用和饲料。宾豆耐旱,适合高坡地撤播。秋雨土地湿润播种,只要发芽,可望收获。

大豆又称黄豆,种植较为普遍。1949年种植8109亩,50年代保持万亩左右。60年代在6000亩以下,70年代3000~4000亩,80年代仅种2000余亩。大豆多种植在稻田埂上,单双行点播,或玉米地内套种,净种少,实际播面难以计量,亩产也因此难以准确。1949年总产量达461吨,1959年994吨,60年代以后多数年份保持在1000吨以上,1972年1594吨,1978年1531吨,为历史较高水平。大豆品种较多,除铁丰8号引进品种外,地方品种有六月黄、九月黄、综皮大豆、紫皮大豆、小黄豆、黑黄豆、棕色豆、酱色豆、绿兰豆、大白黄豆等10来种。

六、其他粮食作物

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大麦、高粱、荞子、燕麦等。

大麦历来有种植,为本地品种。1949年播种738亩,1955年1056亩,1979年7129亩,1985年2424亩。亩产一般年景较低,1949年27公斤,1950年及1951年26公斤,1971年最高为71公斤。总产量1949年20吨,1955年30吨,1979年314吨,1980年465吨(最高),1985年110吨。1985年以来主要推广啤酒大麦品种,以二棱、四棱、六棱为主,供应市啤酒厂作酿造原料,以二棱大麦酿酒品质最佳。大麦也作春季口粮和养猪饲料。

高粱耐旱涝,宜于本地栽培。1979年以前无正种面积,1980年开始有少数种植,主要用作饲料和烤酒。地方品种多为高杆红高粱,少数为矮杆白高粱,也试种过普杂5号。1980年种植120亩,1981年129亩,1982年21亩,1983年37亩,1984年70亩,1985年72亩,主要种植在仁和区,米易、盐边县间有种植。高粱大多种在田边地角或与其他作物套种,产量难以计算,除1980年总产32吨、1981年26吨外,其余年份仅产几吨。

荞子品种8个,中山主种甜荞、花荞,高山主种额土、额伍、额角阿比、额罗5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浆果类
  • 甜在“新”丨树莓的健康密码知多少09-09

    来源时间为:2024-09-06“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提到的……

  • 玉其塔什:在那红山绿草之间09-09

    来源时间为:2024-09-09撰文、摄影/郝沛失之交臂2004年前后,我的大部分拍摄时光都用于追逐新疆的矿产资源和典型的地质景观。当时,有人向我极力推荐玉其塔……

  • 黑莓10忽视中国市场被指不明智翻身之路仍漫长09-03

    再次是发布基于黑莓10的两款新手机Z10和Q10。Z10号称“从每个标准来看,都是黑莓有史以来最好的智能手机”。作为黑莓第一款全触摸屏手机,Z10配备了4.2英……

推荐:贵州 水果 南阳 周口 家常菜 设计网家杭州 丽水 仪器 空运网 烟台 盐城 物流 育儿孕婴 饭店 呼和浩特 郑州 辽宁 查询价格 洛阳 临沂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