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浆果类 > 正文

草莓十岁了,我们和沈黎晖聊了几个严肃话题

发布日期:2018/12/13 16:15:24 浏览:847

来源时间为:2018-12-13

草莓十岁了,我们和沈黎晖聊了几个严肃话题

草莓十岁了,我们和沈黎晖聊了几个严肃话题

2018年12月13日09:55

原标题:草莓十岁了,我们和沈黎晖聊了几个严肃话题

“全世界也没有像摩登天空这样的公司。”

沈黎晖说得大概没错。核心业务仍然是音乐的摩登天空多年来保持触角的敏锐和旺盛行动力,近年陆续踏出海外公司收购、举办海外音乐节、成立视觉厂牌MVM、摩登天空设计酒店项目启动等新路。

草莓2015赫尔辛基摩登天空音乐节

中国的音乐工业太年轻,1997年成立的摩登天空已是恐龙级别的存在。回头看,它最厉害的地方是活过冰河世纪和热爆炸时代,用草莓音乐节树立国内大型音乐节的标杆,帮助旗下六十余组音乐人从“地下”走上动辄万人的舞台,改写了国内音乐曾泾渭分明的流行/独立二元分立格局。

市场冷市场热,音乐人出身的摩登天空CEO沈黎晖都没有做太超出自己审美的事。“我们不追求市场份额,不管怎么样,网红和女团是肯定不会签的。”摩登天空一直在培养审美相近的同一群用户,为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提供不同的接触点。“十年前他们会来音乐节现场,现在虽然不来了,但是会买黑胶,一年去五次ModernSkyLab,以后可能还会住摩登的酒店,和我们的接触点还更多了。”

沈黎晖做生意比较保守,融了几轮资,“复星系”的复娱文化和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各占10左右的股份,最大股东依然是手持60股份的他自己。摩登天空看似触角多多,其实都算安全的冒险,有时是合作伙伴能提供合理的分账模式,或是做之前已算清楚“损失可以承受”。一年二十几个草莓他觉得够了,“也不追求再多二十个”。摩登天空的生意经里始终透出“凭兴趣做事”和“跟着直觉走”的随意,沈黎晖也非常乐意塑造这个形象。

但摩登毕竟二十年了,沈黎晖说公司明年最大的任务会是不太令人愉快的“人事调整,引入末位淘汰制”。从前是大家“为爱发电”,基层员工收入很少但工作自由,上升渠道不通畅,是时候使用现代规范的管理手法了。

明年是草莓音乐节的十周岁生日,年度主题叫“循环世界”,涉及物料循环利用、提高音乐节发电效率等泛环保项目。他们还计划号召观众自愿购买几十块钱的“碳排放量”,所得收入或捐赠NGO种树。

为创意干杯,但音乐阵容本身呢?最近几年,不仅是摩登天空,国内的大型音乐节们纷纷失去对内容的追求,力气都花在市集、文创、周边体验等地方。

由于国内对音乐节入场人数的限制,十万人以上的单日入场量成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意味着音乐节品牌单靠票房收入极难盈利,品牌落地不同城市成为几乎唯一的选择。

对二三四线城市来说,草莓的到来肯定是好事。而对北上广深来说,草莓尴尬地止步不前已有好几年——既缺乏亮眼的大牌阵容(且每年都是同一拨熟悉的摩登旗下艺人登台),音乐节体验上又乏善可陈(主场北京则是连续几年非常糟糕)。该有的都有,但精心的细节很少,十岁的草莓还可以做得更好。

草莓摩登天空CEO、创始人沈黎晖

沈黎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但这次没有听他讲故事,而是聊了几个一本正经的话题。

比如,摩登天空对音乐节阵容真的没有打算进步吗?请国际大牌是太花钱还是这届观众品位不行,只识宋冬野陈粒满舒克?既然音乐节的交通和安保体验局部很差,有没有改进的意愿?

再比如,过去多年毕竟是经济上行的年代,而今天隐隐已现下行,资金等各方面都迎来紧缩,势头正旺的摩登感受到了吗,有考虑过下行预案吗?

项目那么多,怎么平衡“真的想做”“试试看做”和“赚钱就做”?为什么差点解散BADHEAD这个曾经摩登旗下最有质感的厂牌(舌头、诱导社、苍蝇、NO、胡吗个、陈底里、木马……),重启后要怎么运作?

摩登最愿意花钱在哪里,还要不要扩张?开拓三四线市场的时候做了详尽调研吗,真的了解那个市场吗?

关于音乐节:收入占到总收入的四成,以后还会继续下降

澎湃新闻:草莓音乐节明年的年度主题还是环保,为什么?

沈黎晖:“循环世界”是一个泛环保的大概念,除了垃圾分类还有减排、节约能源、材料回收等内容。打个比方,有一个项目是回收八个塑料瓶做成一件衣服,另一个项目是英国的合作伙伴JuliesBicycle为我们的音乐节现场制定一套用电方案,从提高用电效率、提供电量测试等方面来做,长期看反而可以节约成本。

包括喷绘,本来我们选的是性价比高的产品,用完就扔。现在换成贵的,但可以重复使用两三次。用完之后把它做成产品,让设计师做成包,卖掉的钱捐给NGO。

这些事情都会是长期的,不仅仅是明年一年的课题。它们会沉淀成草莓的DNA。

我们还会提供给用户一个选项——多支付几十块钱,购买自己的碳排量。这个额外的收入也会捐给NGO。

澎湃新闻:你们预估有多少观众愿意为这个埋单?

沈黎晖:大概5-10左右吧。

澎湃新闻:草莓音乐节现在处于垄断地位了吗?是不是因为市场份额够大,才有能力做这样的尝试?

沈黎晖:音乐节没有谁能垄断。现在全国一年两百多个音乐节,草莓占5-8(从数量来说,不是实际入场人数)。我们不可能做到垄断,也不想。

草莓2018京沪超级草莓音乐节

澎湃新闻:摩登早期是否曾有一个阶段音乐节占了收入的主要部分?从哪一年开始不再是这样?

沈黎晖:早期一度音乐节的收入是占到总收入的60-70,现在占比是40。摩登天空的主要收入分三块:现场音乐、版权管理和艺人经纪。现在第四块正在崛起,我们的“正在现场APP”承担了50音乐节门票的销售,以后预期能达到70。其它的购票渠道会保留,它们与我们的App是相互补充关系。

音乐现场的比重以后还会下降,目前占10的非主营业务会上升。

澎湃新闻:国内的音乐节因为入场人数的限制不可能达到海外大型音乐节10万人/日以上的量级,因此草莓没办法变成FujiRock或者SummerSonic。替代的方法是把音乐节品牌铺到不同城市,但一个重要问题是外包公司的水准较难把控。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沈黎晖:我们不用外包公司,一个几十人的in-houseproductionteam跟着音乐节跑。核心器材,PA扩声,音响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的。全国有几家供应商负责舞台的基础设施,每年都会考核和招标。

关于草莓:请国际大牌效果往往不太好

澎湃新闻:这几年的北京草莓现场体验普遍反应糟糕,你们有事后重新审视各个环节吗?

沈黎晖:问题主要出在交通上,停车场这块是政府负责的。但是我们不能怪政府,还是预估不足,没有考虑到这块场地原来举办大型活动吸引的大都是当地居民,今年来草莓的观众40是外省市的,60的北京本地居民也大都需要驾车往返。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事先给到一些提示性的信息,以及明年会考虑开一个“前夜祭”(跟日本大型音乐节开放日前一晚举办的特别活动名字都一样)来提前分流。

澎湃新闻:这几年不管是摩登天空还是别的大型音乐节,音乐内容本身都在停滞不前,大家都更愿意把力气花在“阵容”以外的地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沈黎晖:草莓其实每年都会请国际大牌,但效果往往不太好。有一年TheProdigy来,他们的那天是票房最少的。AltJ、FranzFerdinand也都如此,这几年这种情况挺普遍的,大牌登台的时候观众就少了,比国内的陈粒、满舒克、TizzyT那些都少。

另外经济的原因也是一部分,国内不可能像SummerSonic卖十几万张票,上限就是两万,成本就是有问题的。

澎湃新闻:但要看欧美头部艺人的观众还是不少的,这几年亚洲的大大小小音乐现场大陆观众越来越多了。

沈黎晖:但也撑不起一个大型音乐节呐,国内观众对国际艺人的认知度还是需要积累。

澎湃新闻:摩登天空旗下七八十组音乐人就中国音乐节的体量来说足够撑场了,但年年重复(尤其是头部艺人)的疲劳感你觉得有问题吗?

沈黎晖:对二三线城市来说,他们的城市一年可能就一两场大型音乐节,一次可以看遍那么多艺人应该是不会疲劳的。

你去看国际上那些大型音乐节Coachella、Glastonbury、Roskilde、FujiRock……就会发现现在这些大型音乐节都变成歌单的音乐节,来回倒腾的就是那些大字号的名字,小名字还重要吗?

但我们也不是没有变化的,去年一大票hip-hop艺人加入了音乐节和现场演出系统。再往前推,好妹妹、陈粒也是最近三五年才崛起成为中坚力量。

明年几档综艺《乐队的夏天》《这就是原创》可能还能提供一些新鲜血液。去年一档《中国有嘻哈》就提供了很多。

澎湃新闻:国内观众的热情特别短,《中国有嘻哈》第二季的关注度下降很多。MDSK旗下这些hip-hop音乐人在音乐现场的表现怎么样?

沈黎晖:商业体量上来说他们是下降得挺快,但音乐现场还是可以撑得起音乐节和LiveHouse。爱奇艺的人是这样跟我说的,“有嘻哈”在数据上其实没有变差,只是往三四线城市下沉了。

草莓2018京沪超级草莓音乐节的MDSK舞台

关于音乐产业:我们不会去签网红和女团

澎湃新闻:说到三四线城市,摩登天空能为中小城镇的人提供什么?提供他们想要的文娱内容,还是有可能提供一套可以代入内容的工业体系?

沈黎晖:我们目前在商量的一个项目是明年在成都做一个关于Disco文化的派对,请张蔷、马赛克他们来,搞复古市集、溜旱冰这些。

澎湃新闻:有做过三四线城市的用户调研吗?有没有可能他们的喜好跟你们头脑风暴出来的不一样,他们更爱抖音和快手上的音乐类型,而不是复古迪斯科?

沈黎晖:我们没做调研,但音乐节现场就是最好的调研。从数据来看,每年来草莓的人数已经超过年度综艺的收看人数了。

他们来草莓有两种,一是“我就是要去看谁谁谁”;二,更多的人其实是想去秀自己,追求这个潮流。到了现场,他们才有可能发现自己喜欢的音乐。

但有一点,我们追求的不是市场份额,不会去签网红和女团,不做兴趣和审美之外的东西。

澎湃新闻:当年草莓创造了一个大型音乐节的行业标准,但这个标准几年没有升级了。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沈黎晖:音频、舞台、周边,每年都在改进。“超级草莓”上国际大牌的占比也会增加。但这个数量不可能一下子增长,就好像现在三百多块(单日)的门票不可能一年翻一番。五年都不可能。

澎湃新闻:现在回头看,你怎么评价前几年国内音乐节疯狂生长的情况?它们对产业到底有没有一点点推动作用?

沈黎晖:过去十年中国的音乐产业中,现场是成长最快的板块,也是最亮眼的。2007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三个音乐节,迅速增长的音乐节虽然很多一年就没了,但它们首先解决了很多音乐人的吃饭问题。

澎湃新闻:前几

[1] [2]  下一页

最新浆果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