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莓彻底落幕,这一切与iPhone无关
1580895958
A
颠覆事件和导致失败的颠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记者_蒋悦
编辑_马蕾
2月3日,黑莓移动(BlackberryMobile)在其官方推特账号上宣布,自今年8月31日起,TCL通讯将不再销售黑莓品牌的移动设备。这意味着黑莓手机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黑莓手机曾在21世纪初风头无两,却在2012年突然陨落。该手机的销量在2012年遭遇滑铁卢,其市场份额跌至不足1。2016年,黑莓最终宣布退出手机市场,并将其生产销售权授权给了TCL。
外界常把黑莓的失败归结于iPhone的横空出世,于是,苹果手机被树为颠覆式创新的典型,“颠覆式创新”变成了横亘在很多企业心头的一根刺。阿里巴巴花了一年,在2020年初集结了聚划算、淘宝特价版、淘小铺等五路大军“围剿”拼多多;腾讯曾因禁止今日头条在微信上被,被其以“利用垄断地位,多次进行不正当竞争”的理由告上法庭;微博也曾“封杀”了抖音在其平台的链接……
企业开始担心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会变成一个个“死亡预言”,这预示着大企业也将重走黑莓、百视达、柯达、诺基亚和西尔斯百货的老路。
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创新与创业系杰弗里·S.斯科尔委员会主席、战略管理教授乔舒亚·甘斯(JoshuaGans)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创新者的行动》一书中表示,颠覆事件和导致失败的颠覆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其中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事实上,iPhone在2007年被发布时,不仅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甚至还促成了黑莓手机的销量增加。在当时,用户不喜欢iPhone的键盘,他们对比了售价后,还是更加青睐性价比高、符合输入习惯的黑莓手机。
真正的“颠覆”在两年后才发生。随着音乐播放器iPod变成了一款应用软件被植入、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被允许入驻,以及iPhone的触屏体验不断提升,iPhone蓄积的能量终于爆发,一举击败了黑莓、诺基亚等手机制造商,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与其说它是让人措手不及的“颠覆式创新”,不如说iPhone是通过持续性地改进自身产品,最终让用户看到了它的价值。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是黑莓的轻敌导致了它的失败,那么,黑莓如果未雨绸缪,把一切扼杀在摇篮里,会行之有效吗?
乔舒亚·甘斯认为,颠覆事件往往是多层面的,要准确地预测将极为困难;即使你预测到了一些层面的颠覆可能,其他因素也将导致公司失败。
刚刚病故的颠覆式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M.Christensen)有一部经典著作《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一经面世,柯达公司的管理人员便开始阅读,并利用书中的信息来指导柯达产品策略的制定。该公司曾在玩具店推出了一款照相机,以此反击任天堂GameBoys游戏机中植入的照相功能。尽管任天堂的照相机对柯达根本构不成威胁,潜在颠覆的可能性足以使其忧心。
柯达还预测出了市场将走向数字化,为此,柯达花费重金投资了数字技术。例如,该公司投巨资于能够结合其强势技术与新技术的混合型产品,比如照片光盘。人们将拍摄好的胶卷带到照相馆,工作人员便可将其转化为数字产品。问题是,客户还是得付费购买胶卷和冲洗相片,而走全数字途径,恰好能避开这一点。可惜的是,柯达并没能想到这一层,最终,它败于照相机和手机的结合。
被颠覆不可避免,但由此而心生恐惧也大可不必。乔舒亚·甘斯认为,拥有互补性资源的公司将能够经受住颠覆事件的洗礼。
排版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虽经历了巨大的技术变革,但在19世纪就成立的铸排公司默根特勒至今仍是行业中的翘楚。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字体库,拥有500余种字体。客户如果想要使用某种字体,比如赫维提卡体(Helvetica),就必须从默根特勒公司购买。“机器的主导技术多年后将会改变,但是字体不会轻易消亡”,这意味着现有公司可以花时间采用新技术并相应地对组织进行重组,因为其客户不会轻易地改变所选字体。
虽然颠覆事件会使公司在竞争上受到伤害,但也给这些公司提供了重返市场、继续引领市场的机会。
《创新者的行动》指出,一家公司要想不受颠覆侵害,应先选择“自我颠覆”。其思维模式应从“独立”转向“融合”,不断地挑战自我,了解组织内部的联系,使其逐步发展以应对和同化出现的创新。
不过,主动利用“融合”预防颠覆,往往需要企业牺牲短期的竞争力,甚至失去市场的主导地位。因而在现实中,公司所面临的真正的窘境,其实是对赢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