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其他水果 > 正文

陕西旬阳县:小拐枣成大器

发布日期:2020/11/5 1:05:25 浏览:269

近些日子,家住旬阳县神河镇王义沟社区2组的鲁继成,几乎每天都要到自家的拐枣园里走一圈。望着枝头一串串即将成熟的拐枣果,他心里美滋滋的,霜降前后,将迎来拐枣采摘期。今年雨水充沛,果子结得繁茂,按照往年的价格,每斤收购价1.5元,今年能有将近2万元的收入。

高兴的不止鲁继成一人。就在一个月前,在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森林食品交易博览会上,旬阳县组织涉林龙头企业和以拐枣产业为主的特色森林食品企业赴会上参展,捧回了包括“拐枣醒酒解酒护肝功能性产品”“汉澜天然硒万寿果鲜果浓缩汁”“汉澜枳椇汁”3项产品金奖。旬阳拐枣产品再次迎来了高光时刻,且成为博览会上的林果“宝贝”,广受各方客商的青睐。

“名气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火,果农腰包越来越鼓!”提及被外界誉为富民增收“金串串”的拐枣产业,旬阳县林业局局长向小敏喜形于色。

有着“中国拐枣第一县”美誉的旬阳县,正在让这枚寻常小果从田间地头走向更广阔的大市场,让这枚致富果、健康果成为群众增收奔小康的幸福果,拐枣也因此成为旬阳林果产业的“名门望族”。

枝头一串串即将成熟的拐枣果。

30多万亩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让“拐枣的故乡”名副其实

“作为旬阳县几个拐枣种植的万亩镇之一,仙河镇近年来通过创办农民合作社、引进外出创业能人、组织农户自主种植等方式,大力发展拐枣产业,全镇共栽植拐枣17362亩。”站在距集镇不远处的一片拐枣园,旬阳县仙河镇党委书记范胜忠告诉记者,“2016年秋季,按照县上林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亩均植树30多棵。今年部分果树已零星挂果,预计明后年将迎来盛果期。”

地处仙河集镇下游、仙河口村3组的旬阳县天合生态农业合作社,就是仙河镇4个以拐枣产业为主的农民合作社之一。

走进该合作社的拐枣种植基地,成片的拐枣树长势喜人。据范胜忠介绍,自2016年9月成立以来,该合作社共流转了690亩土地栽植拐枣。按照水田、旱地和坡地等不同地块等级,分别给予村民500元、300元、2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为了对接后期的日常管护,合作社又将果园交给村民照看,每年支付500元的劳务费用,“一反一复,村民每年能有好几百块钱的收入。”正因为合作社前期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确保规模的前提下,让百姓最大程度受益,增强产业的带富能力。仙河镇探索出的这个模式,目的就是要让这一长效产业做大做强做长久。

成熟的拐枣挂满枝头。

在神河镇王义沟社区,囿于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产业单一,贫困户找不到脱贫路径,一度制约了村上发展。2015年,镇村经过调研后,认为大规模栽植拐枣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结合退耕还林相关扶持政策,尔后大力推广拐枣产业。经过多年尝试,如今拐枣茂然成林,该社区种植面积达到2560亩,有500余农户从事拐枣相关产业。

旬阳的山山峁峁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拐枣树,溯及栽植历史,树龄达好几百年的拐枣古树并不鲜见。研究证明,旬阳县系全国拐枣最佳适生区,被林业专家认定为“拐枣树的故乡”。旬阳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拐枣产业。从2015年开始,经过多次考察调研后,决定将拐枣作为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长效扶贫产业之一,打造全产业链条,使拐枣产业成为最具潜力的优势主导产业。

近几年来,该县采用“合作社 基地 龙头企业 农户”的模式,通过不断培育、改良、推广,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拐枣万亩镇6个、千亩示范村30个、百亩产业园102个,启动拐枣标准示范园3个,拐枣种植总面积达36.9万亩,居全国第一。

工人们正在挑选拐枣。

市场热度不减,百亿产值产业的信心与底气

2019年对于旬阳县金寨镇谭家院社区电商站点负责人梅伟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通过电商平台,他把从当地农户手中收购来的15万斤鲜拐枣以水果类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平均日销售达3000余斤。

梅伟因此尝到了甜头,而且也坚定了把拐枣“卖到全国、卖出国门”的信心。

这个秋天,面对即将到来的拐枣销售季,梅伟坦言已经做足了充分准备,“我们已经和农户预定好了货源,并且提前订购了10万只包装箱,还在电商平台上开通了预售渠道,只等霜降,鲜果一采摘,我们就立即安排发货。”

目前,该县已有10余个与梅伟一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拐枣鲜果的“乡村达人”,而梅伟也由当初的单打独斗,变成了一个由4人组成的销售团队。下一步,他还打算建设冷库等设施,以期延长拐枣鲜果的保存期,确保“四季有果”。

把全部心思都用在这一产业的,还有旬阳县易鑫和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朱忠国。长期从事商贸生意的他,经朋友无意介绍,发现了小拐枣蕴藏的大商机。从2000年开始,从自己育苗兴果到发动周边群众垦地栽植,从零星收购到成立合作社,从2008年投资建设第一间拐枣烘烤房,到2018年建设3条热泵风力循环生产线,一路走来,他对拐枣产业有着清晰的市场预判。朱忠国将烘培好的拐枣推向韩国、日本、印度等国际市场,仅2019年就收购鲜拐枣300余吨。

广阔的市场,不仅提振了百姓发展产业的信心,也让外来客商接踵而至。

今年1月18日,韩国考察团一行50人来旬阳考察拐枣产业,在白柳镇佛洞村3组的红椿树口,一棵树龄500多年的“拐枣树王”让他们兴奋不已。据普查,这是全国目前“最老、最粗、最高”的拐枣树,考察团纷纷和古树合影,并达成深度合作意向,随后召开了中韩(旬阳)拐枣深度研发合作洽谈暨重点项目推介会。在韩国考察团离开旬阳后不到一个月时间,2月14日,旬阳中韩(旬阳)拐枣深度研发合作暨重点项目联合指挥部成立。捷报频传,9月1号,一家计划占地20亩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拐枣林芝抑癌生产线”台资企业落户旬阳高新区。

这样的成果让人欣慰,实际上在发展产业之前,为了让旬阳拐枣能占领更大的市场,旬阳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就先后带队远赴韩国及国内外相关高等院校考察交流。“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对拐枣的喜爱几乎可以用‘入迷’来形容,他们甚至将拐枣枝切片泡茶饮用。拐枣的医用价值和保健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而旬阳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保证了拐枣鲜果的品质和口感。”县上一位长期从事这一产业推广的林技人员这样和记者这份喜悦。

市场的热度让旬阳县增添了拐枣产业发展的信心。早在2017年年初,该县就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拐枣产业的意见》,并提名叫响,“发展拐枣产业是县上追赶超越和建设陕西强县的战略抉择,也是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更是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业态、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路径选择。”由此,《意见》也明确了拐枣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打造全国拐枣大县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培育为带动,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研发为核心,以一二三产融发展为方向,把拐枣产业建成工农互动、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促农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该县也定下了产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到2025年,建成全球最大的拐枣生产、加工、研发、交易中心,实现年综合产值100亿元。

此后,该县先后下发了《拐枣产业基地奖补暂行办法》《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贫奖补办法》等,完善产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措施。同时制定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脱贫“双五”标准,把拐枣纳入对乡镇、部门的年度考核,凝聚各方工作合力。产业发展前期,县财政每年筹资1000万元作为拐枣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向贫困村倾斜,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种苗、化肥、农膜等生产物资。

成熟的拐枣。

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培育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

在旬阳,只要提起王茂均,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迅速闪现出另外两个响当当的称号:“酒哥”和“拐枣王”。最近几年,他的命运又和位于城关镇龙头村的万寿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山上栽植了800多亩的拐枣,山下建起了酒厂,窖藏着好几百缸有年份的拐枣原酒,俨然大山脚下的天然酒庄。

2011年,满怀着对家乡这方故土的热爱,时任浙江绍兴某出口企业高管的王茂均,毅然辞去了近百万元年薪的副总职务,经过多番考察论证之后,这个“不安分”的农家子弟,将目光最终锁定在拐枣这个神奇的野果上,并将全部精力都投在了拐枣酒的研发和生产上。

接下来的日子,他的事业以这样的方式向前推进:2011年12月,成立了旬阳县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筹建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200户农户为合作社成员,并在万寿山流转近千亩土地,经过后期深垦整理,作为拐枣栽植示范园;2015年,他拿到了全国第一张拐枣酒工业生产许可证,“拐枣王”酒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拐枣酒酿造技艺的代表,而王茂均又名副其实成为这一技艺的传承人。

十年磨一剑。如今他的公司成为旬阳县专门从事拐枣产品研发与加工的4家龙头企业之一。他借鉴国内外先进酿造技术,用土法烧制拐枣酒,填补了国内拐枣酒市场的空白。

据王茂均介绍,目前公司主打产品为无勾兑手工酒,以拐枣为主要原料,经自然发酵形成国内首家果香型营养白酒,年产原酒100吨,产值约为3000万元。

“目前,在园区共有29名工人在长期务工,去年发放工资就达22.7万元。同时,我们还建立了3个加工点,通过引导培训,组织农户自主酿造拐枣酒,公司统一收购,目前共有49户190余人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稳定增收。”王茂均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每年能消化鲜果400吨,加上其他几家企业2万吨的需求量,全年约8万吨的拐枣在满足县域企业所需的同时,很大一部分实现了外销。面对即将到来的拐枣采摘期,他和县上其他企业已经开始启动相关准备工作。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县上几家龙头企业依靠优质拐枣资源,生产加工出包括拐枣酒、拐枣醋、拐枣饮料、拐枣茶等系列产品。与此同时,该县与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韩国庆熙大学等机构建立共同研发拐枣产业合作关系,并有序启动拐枣新产品研发及资源转化技术集成与推广项目。通过和高校、科研单位的深度协作,加强拐枣资源保护与利用、优良品种筛选及种植配套技术集成、拐枣精深加工与储藏等领域的研发,促进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

种种努力下,旬阳的拐枣产业也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2016年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6月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品牌农商发展大会上,“旬阳拐枣”品牌被评为“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本届活动中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

采访结束时,向小敏给出记者一组鲜活的数据:全县目前拐枣挂果面积5.95万亩,年鲜果产量8万余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左右,实现产值1.57亿元。全部进入盛产期后,拐枣总产量将达30万吨、基地产值达10亿元,该产业将有6.8万户农户受益,带动贫困户2.2万户脱贫,仅此一项就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也将会成为有利于富民强县、有利于大健康的特色产业!

来源:安康日报

最新其他水果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