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其他水果 > 正文

区域酒文化写作的成功尝试

发布日期:2016/12/10 4:35:53 浏览:1010

郭旭

酒文化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也?因酒从诞生之时起,便与人类社会发生了极其紧密的联系。饮酒和酗酒的族群暂且不论,就是不饮酒或反对饮酒的族群,也要标举出很多反对或禁止的理由。这从消极的一面对酒的作用进行了描述。是故饮者与否,似乎都难以割舍与酒的关联。由是,酒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从某种意义上言,每个人都在与酒发生着或这或那的联系,甚而有很多人就是酒文化的“践行者”。他们或是酿酒界的高人,或是酒类营销界的奇才,或是酒桌上的常客,或是饮不能一蕉叶却对酒有着深切感情者(如苏轼、袁宏道、胡山源、周作人等)。英谚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也可以说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对酒文化的理解。正是在这样的复杂情形下,使得酒文化的书写面临着种种困难。

特别是区域通俗酒文化的写作,更是难上加难。当我在思考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就有师友对选择酒文化为题是否足够“严肃”展开了讨论。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酒文化大大的要不得。一堆人在酒桌子上的胡侃海喝,于经济发展很是不利,对个人健康亦有所影响。他们的顾虑并非毫无道理,只要稍微看看最近的报道,或是重读一下莫言自己最为看重的作品《酒国》,就可能有一些新的认识。但在我看来,酒作为一种物质性和社会性的存在,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从未禁绝,便说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意义。无论是古代帝王的严刑峻法(如《资治通鉴》载,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时,“东都民有犯曲者,留守孔循族之”),还是当代民主国家通过的最高大法(1920年到1933年美国实行禁酒,其依据为宪法第18号修正案——禁酒法案,即“伏尔斯泰得法案”),都没能阻止酒在人类历史上继续前进的步伐。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因酒而成名,从而为区域酒文化的书写,提供了具体详实的材料。如法国的波尔多地区、英国的苏格兰高地、加勒比海地区,都成为世界酒文化的中心。在中国,也形成了诸如贵州仁怀、四川泸州和宜宾、安徽亳州、江苏宿迁、河北昌黎、山东烟台等各具特色的区域酒文化中心,代表着不同地域和不同种类的酒文化。

在各个区域酒文化的研究和书写中,数茅台一地酒文化的成果最为丰富。当我准备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在与吴大华院长商讨选题时,吴院长便称赞茅台酒文化研究成果的丰富多彩,并展示了他所珍藏的多种茅台酒文化书籍。可见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认识,而是酒界与研究界的共识(吴院长与余皆为酒人也)。但在我看来,现有书写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如有的很像是资料汇编,有的本来内容很严肃却取了一个过于商业化的题目(如《茅台为什么这么牛》)。虽有种种瑕疵,但在传播茅台酒文化方面却居功厥伟。就阅读所及,周山荣所著《人文茅台》(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16开,430页,700千字)一书,可谓一时之选。

首先,写作视角上,《人文茅台》将茅台酒文化与区域文化有机的融为一体,这很好的解释了茅台酒文化的独特之处及其所由来。如今的茅台酒,正在不断的型塑着茅台乃至仁怀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面貌,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区域的范围,甚至具有了全国性、民族性的意义。但在其早期的发展历程中,却毫无疑问的受到“茅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文化内涵、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即便是在当下,茅台酒在强势重塑仁怀的产业布局、人居环境、酒业状况、生活条件等方面时,也受到地方文化生态的强力制约。可以这么说,无论是既往还是当下,茅台酒文化都与其所处的区域文化密不可分。

举一个类似的例子,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韩国的越冬泡菜文化与日本的和食文化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法国的“法国美食大餐”,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四国联合申报的“地中海饮食”和墨西哥的“传统的墨西哥美食”被批准列入遗产名录。特别是韩国泡菜和日本和食的列入,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即便是酿酒界,也有将中国蒸馏酒酿造申报非遗的打算。但无论是中餐业的申遗,还是酿酒界的申遗,都没能成功。共同原因在于,申报者都忽略了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关注的焦点,那就是技艺的文化存在。虽然白酒酿造和中餐烹饪符合非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规定,但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多的从文化角度去思考烹饪技艺和食品相距甚远。

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言,我仍将《人文茅台》视为酒文化作品,而且是关于区域酒文化的极为优秀的作品。本书并非单纯罗列自然、地理、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而是将茅台酒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放入到茅台、仁怀、黔北、乃至整个贵州区域历史文化特色中来加以书写,从而构筑出茅台酒文化的立体感,赋予其生气与活力,避免了就茅台酒文化而写茅台酒文化的单薄感。

其次,《人文茅台》一书写作态度认真严肃,这在当今的酒文化书写中是较为少见的。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对酒文化的咏叹甚多,很多篇什成为了酒文化作品中的经典。及至当代,在现代化和商业化大潮的裹挟下,人们对酒文化的书写,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作者或缺乏深入的认识,或纯粹出于商业动机,或因社会的浮躁,种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写作的态度显得不够严肃,展现出来的作品并不能给人带来阅读上的畅快之感,也难以为读者提供新知。

1927年7月23日,鲁迅在广州市教育局所主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上,作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报告。这篇文字后来收入《而已集》,成为传颂一时的酒文化文献和学术研究文献。近来较为著名的酒文化作品,一时间难以细数。知识性、可读性兼具的,仅就阅读所及,有河满子《醉乡日月:中国酒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徐新建《醉与醒:中国酒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赵荣光《中华酒文化》(中华书局2012年版)、王春瑜《与君共饮明朝酒》(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等多种。而各类美文更是所在多有,美不胜收,如吴祖光编《解忧集》(中外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夏晓虹和杨早合编的《酒人酒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陈子善和蔡翔主编的《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都是名家选编的名篇名作,颇值得阅读。在所列举的诸种书籍中,无论是对酒人酒事的描摹,还是对酒之本身的书写,还是对与酒有关的知识的考证,还是对酒之社会文化意义的阐扬,都能做到客观、公正、有趣。

客观的说来,《人文茅台》尚不能与上列诸书并驾齐观。但在当代出版的诸多酒文化书籍中,本书写作态度之严肃认真,确实不容置疑。稍微阅读过茅台酒文化作品的读者就会有深切的感受,一些常被引用的词句篇章,动辄以讹传讹,就算是在叶辛这样的名家笔下,也难以幸免。提出此点,或有“考据癖”的嫌疑,亦或是出于历史和文献专业的偏见。但就是这样一件基础性的工作,也少有人去认真梳理。《人文茅台》中引用的文献与数据,我亦曾挑选出若干处进行版本核对与校勘,其准确程度确实为他人所不能及,可见作者写作之态度。

第三,写作的内容上,《人文茅台》正如所属的“大茅台系列丛书”所彰显的那样,有着更为广阔的内容空间。书中对茅台酒文化的书写,深入且全面。在这方面,作者前期工作做得是很充分的。早在2006年,作者就出版过《贵州商业古镇——茅台》一书。不几年,又推出《茅台酒文化笔记》,且多次重印。这些都为《人文茅台》的写作,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或许亦是作者自谦为“重复自己,仍炒现饭”的因由。如前所述,《人文茅台》不单单是书写茅台酒文化,而是将其与区域历史文化融为一炉。《人文茅台》还跳出了单纯书写茅台酒文化的藩篱,从更广义的角度来书写“茅台”酒文化。

身处茅台和仁怀的读者可能会习焉不察,那就是“茅台酒”文化和“茅台”酒文化,还是有所区别的。从概念上言,前者是指附着在“茅台酒”这一品牌产品上的历史与文化的总和;而后者则是附着在“茅台”一地上的酒文化的总和。如众所知,茅台酒,乃是以地名酒。在早期发展阶段,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大家还是能了然于胸。后来茅台酒的声誉与名望,远远超出了作为地名的“茅台”,“茅台酒”成为仁怀乃至贵州的代表性名片。在这样强势的认知前提下,人们往往是知此“茅台”(作为酒名的存在)而不知彼“茅台”(作为地名的存在)。所以在讲到“茅台酒文化”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认为是“茅台酒”的文化,而忽略了“茅台”的酒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言,茅台酒的文化确实代表了茅台一地的酒文化,甚至可说是中国白酒文化的最高代表。但在另一个意义上言,茅台的酒文化却可以囊括“茅台酒文化”,其内涵相似而不完全等同,其外延更有着巨大的区别。

在书中,作者虽然没有专门标举,却在各辑的篇章中展现无遗。诸如对酱香的诠释、对茅台其他酒业的介绍、祭水节的描写等,都有意无意的透露出了跳出茅台酒重新书写“茅台”酒文化的意图。这样说并没有对茅台酒不敬的意思,也纯粹是笔者读过此书后的一点联想,是否属实,当待论证。但在区域酒业的发展中,茅台一支独大是难以改变的现实。但除了茅台之外,还有数百户酒类企业,它们在茅台乃至仁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在区域酒文化的型塑上更是功不可没。是故在区域酒文化书写中,也当有其他酒业的一席之地。在茅台酒的引领下,发展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带有区域特色的“茅台”酒文化,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从茅台酒文化的建设方面言,给予“茅台”酒文化以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多的面相,亦是本书特色之一。

第四,《人文茅台》一书中,各篇章内容紧凑,篇幅不长,图片精美,适宜阅读。全书共分十辑,收文134篇。各辑虽收文数量不一,多者达20篇,少者仅7篇。且每辑之前,并未取主题词以为涵括。但每篇文章篇幅不长,内容紧凑,很是可读。据作者书末跋语所言,文章之原型,为2012年至2014年间为同名大型电视片撰写的解说词。每集电视节目有固定的时间,解说词不得不遵照时间的限制。正因如此,书中收录的每篇文章,都能说明一个小的问题。134篇文章其实就是134个关于“茅台”酒文化和“茅台酒”文化的知识点,从某种意义上言具有工具书的作用,而有着超越工具书的可读性。

在文章编排上,每篇文章在凝练的标题之下,都有一句提示性或概括性的话语导入。如“酱香宗师”一篇,其提示语为“茅台老家,就在茅台!”短短的八个字,不但是对标题的诠释,也凝练了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如“茅台盐商”一文,则是“茅台镇因盐而兴,仁怀市因酒而立”,也是以短短十余字,诠释了历史上的茅台和当今仁怀得以矗立的产业基础;“盐运村落”一文,是“盐巴老二一碗半,半夜三更就嘈起。背子上背就起身,七嚊八喘拢茅村……”,则以民谚的形式,展现了茅台作为盐运码头的生动图景。而另外一些篇章之前,则是提示性的词句。如“名扬世界”一文,则是“当年的茅台酒,究竟是怎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亦无需读者回答,只是提示读者接下来将要讲述的故事,让读者直接进入阅读与思考的二重思维活动

[1] [2]  下一页

最新其他水果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