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仁果类 > 正文

老银杏见证不朽传奇-白果

发布日期:2015/11/12 23:03:37 浏览:707

特庸镇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海滨风情,浸染了一方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庸镇原名北洋镇,是淮盐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改以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是镶嵌在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特庸镇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海滨风情,浸染了一方丰富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庸镇原名北洋镇,是淮盐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改以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是镶嵌在黄海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她东枕黄海,离射阳港仅30公里,南与盐城机场隔水相望。近日,记者走进特庸镇,零距离接触这片神奇的土地。

白果

白果

民间传说

神奇银故事多

到特庸必去看一棵白果(银杏)树,据考察,这棵白果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棵古树位于特庸镇所在地大码头村东南方向(即原码头居委会四组张万余家东北角),追其历史,还得从洪武赶散开始。

洪武赶散留下灵根

在元末明初洪武赶散年间,据《盐城乡土地理》和有关史书及老族谱上有关记载以及盐阜地区民间流传,朱元璋为增强对淮南沿海特别是对苏北沿海盐场的开发,便使用了移民手段,第一次洪武赶散是1368年,即洪武初年,向苏北沿海大迁徙,主要是张士诚的旧部下盐民回迁,主要分布在范公堤沿线以东地区(盐城向东沿海滩涂);第二次洪武赶散是洪武三年,即1370年,迁徙苏、松、嘉、湖、杭五府的人,来到大运河以东,苏北盐阜平原偏西、偏北一带;第三次迁徙是洪武二十二年,即1389年夏四月,这次迁徙移民分布在范公堤以西、大运河以东、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三次移民迁徙到盐阜平原有十万左右人丁屯垦。

洪武赶散时期,有户姓张的人家,他家拖儿带女来到苏北盐城东边的黄海边,在滩头钩蛏洼处(原地名叫朱家港口)定居。张家老人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个远离故土迁居异处的纪念凭证,从苏南老家来时携带了两株不足二尺的小白果树苗,栽到了新家的墙角下,由于水土等原因,只活了一棵。另一株由于途中不慎碰折了一点,加之此处是盐碱地等多种原因不久死掉了。当时有首民谣:“上见芦花点头,下见小蟹砌楼,海水一到白茫茫,海水退后冒盐霜。”经过张家老人的细心照料,小白果树苗一天天长大,后经张家老人的后裔们的一代代精心培育,就有了今天的这棵参天大树了。后据有关专家、学者们多次考察、研究论证,从苏南五府迁徙移民即1368年至今计算,并用仪器为大树测算年轮,白果树距今有六百多年的树龄。

现在,这颗银杏树,高20余米,干粗4米,分杈树3个大人都合抱不扰。它的树冠呈圆形,直径约20米,每到春夏季节,银杏树枝繁花盛,凝绿滴翠,远看如玉扇矗立原野,近观则如绿色华盖郁郁葱葱,非常壮观。站在树下,仿佛时光倒转,隐约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在空气中流转。

最新仁果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