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瓜类 > 正文

张玉清:府谷木瓜袁府祖孙三代人同时出殡目击记

发布日期:2023/2/9 11:25:56 浏览:163

来源时间为:2023-02-08

1933年12月,正值隆冬之际,木瓜镇袁府举行祖孙三代人同时出殡的盛大葬礼。所谓三代人,就是县里知名人士,当过保卫团总的袁世长老先生,曾任米脂县县长的公子袁宝善和孙儿袁汝汉。

袁世长别号子仁,1857年9月14日生,府谷县木瓜镇人,曾任当地保卫团总,是县里著名绅士,一生维持地方治安,热心公益事业,深孚众望,业绩昭著,有口皆碑。

一、热心教育,栽培青年。1920年,以清朝武衙门作为校址,拆除演武厅修建校舍,开办木瓜初等学堂,广招四乡学生。延请能工巧匠,精雕细刻,建成学堂的大门和照壁,美观大气,引人人胜。正门上方横书“初等学堂”;两侧窗眉书写“清风轩”“明月庵”;门柱楹联是:“忠养不忠,才养不才,教育宜期注入;智增其智,德增其德,知识由贵普通。”妙笔生花,皆出于其公子袁宝善和县里知名书法家之手,照壁中央镶刻“鱼龙变化”,两相辉映,誉为奇观。

将营口地收为校田,每年可收租米,作为学堂的经费。教师工作安心,学生免费人学。先生兼任校长,不仅为乡村培养了师资,而且为外地中学以及黄埔军校输送了人才。放羊娃苏建民投考黄埔第四期,后来当了团长。学堂既重视传授文化知识,又进行武术教练。聘请武术教师,专门教习武术。各种兵器,应有尽有。武术队还去县城和外地表演,受人注目。

1927年,学堂正式改为县立第四高小。规模扩大了,教师由县里委派,学生也增至78人,其中女生就有十多人。教师中有的是共产党员,他们将革命火种传播于学生并撒向附近农村,为后来土地革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学校利用口号对话方式,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还大唱《国际歌》《五一劳动歌》《少年先锋队》等革命歌曲。

二、挺身而出,反对贪官。1924年,那时全县各地种植鸦片烟,府谷县长贾垣顿生发财念头,便向四外乡镇摊派板烟,子仁先生洞恶其奸,挺身抗拒,县长恼羞成怒,将他管押40余天。这时,公子袁宝善闻讯,由省给贾县长去信,要求宽恕其父。这位“县太爷”知贪污败露,便弃官而逃。不料途经碛塄被当地民众拦住,竟以大粪灌肚的办法,惩治贪官。事后老先生获释,便去西安休养。

1931年,史仰宋任府谷县长时,又向各乡镇商贾搜刮钱财,美其名曰“借款”。中饱私囊,老先生得悉后,便请史县长赴宴。常同直言:向商贾借款,商店必然要倒闭,也影响国计民生。“县太爷”理屈词穷,拂袖而去。民众沙石相送,县长大吃苦头。不久,史仰宋因劣迹昭彰,被上级革职。

三、乐施好善,关心民瘼。先生一向生活简朴,对贫困乡民十分关怀,凡是前来借钱借粮者,尽力予以周济,有则还之,无则了之,也不索要。因此,被誉为“好先生”。有的居民无房住,他便在城隍庙畔打了几孔土窑洞,供无偿居住。

四、建桥修路,便民通行。首先建好铺塔和水草湾的两座石桥,后又打进工程艰巨的阳坂隧道,使口外沙梁川的大车直通木瓜。1925年,又建成一条直通孤山川连接县城的大车道,可惜后来被大水冲坏。晚年时,他还捐资开挖石板,准备铺设木瓜城内的街道,并且关心居民的饮水,整修官井沟的泉水井,深受群众称项。

正因上述事实,老先生受到城乡人民的爱戴,群众在木瓜西门、南门外给他树立了功德碑;北京政府也颁给七等“文虎章”和“嘉禾章”,表彰他热心于地方公益事业的业绩。

1932年9月,先生年届75岁的高龄,去县府开会时,不幸病故于县城。

其子袁宝善别号庆三,1881年正月初四日生。幼年在庙沟门私塾读书,因天资聪颖,升人横山书院攻读,毕业于天津巡警学堂。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擅书会画,实为当时难得的人才。

学成回乡,初任县立第一高小校长。热心教育,培育青年,桃李遍及全县,深受学生爱戴、社会人士好评。因此,被推选为陕西省参议员,连任三届;后又连任两届省参事,长期供职西安。在此期间,眷念家乡贫困,曾向省府呼吁,获准免去全县羊捐和草料捐。

1927年辞去省议员职务,同榆林任镇守使参事。1931年任米脂县县长,整饬吏治,秉公办事,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博得县民称项。1932年转任横山县县长时,因父亲病渐,携子汝汉回乡奔丧。回家不到半月,18岁的汝汉身染时疫,未及就医便逝去,袁宝善由于悲痛成疾,不幸于1933年6月1日病故家里,享年52岁。祖孙三人不到一年时间相继去世,为了隆重安葬,故推迟到冬天同时出殡。

由于袁家父子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如今三代同亡,死得蹊跷,死得惨伤,方圆百里,人心震动。在四天的丧期里,全镇出现千人空巷,倾城哀悼的悲痛气氛,至今还使人记忆犹新。出殡的讣文不仅发给全县各地的亲友,而且远达西安和有关各县的同寅挚友。参加葬礼者达1000余人。

袁府事前做了大量的布置工作,并建立了执事机构。首先在大门外北端的空地上,搭起高大的彩棚,将三代人的棺木移放棚内。棺前设置灵堂,将画像置于堂上,摆放馔祭物品。灵堂的上方和左右悬挂各地送来的挽幛,往南到外大门的照壁以及德厚城巷口,挂满了无数布质挽联。这些引人注目的幛词和挽联,妙笔生花地讴歌袁家父子的德政,从而寄托亲友的哀思。情深意切,目不暇接,成为教育后人的课堂。

葬礼开始,两班鼓手、两堂僧道组成法阵,日夜吹奏诵经,超度英灵。每天上午列队行道,下午设坛做道场,笙歌嘹亮,声闻于天。鼓手吹奏戏曲,引人人胜;僧道施出吹鹅绝技(棉花制成,浮于水中),也叫观众叹为观止。晚间灯火辉煌,分场转连城(也叫走五方),把红火推向高潮。场内奔跑不息,场外彩声不绝,互相呼应,兴尽始散。

在息灵奠祭中,从县城请来的十几位社会名流,充当“三献礼”的陪祭官,这些别开生面的礼仪,使人大开眼界。先生们手击钟鼓,口诵诗章,孝子各人灵前而立。只见孝子们时而俯身在地,时而平身复位。因袁家无子嗣,孝子的重任就完全落在孙女袁玉英的肩上。虽然有人搀扶,但是进退起立,劳累不浅。待陪祭官宣读祭文后点主官乘轿而来,炮响三声,启帘走出,手执朱笔,在神王牌上点上一笔,这样,“神王”二字变为“神主”,供于灵前。日后供于堂屋,作为祭祀的对象。

数月来精心制作的纸火,摆放在上山下边的空地和玉帝楼北面的大操场,真可谓琳琅满目。这些纸糊的房屋,精巧玲珑,构成了院落。房顶屋檐斗拱,门楣楹联秀丽,室内摆设齐全,室外盆花盛开。门外双狮把门,旗杆直竖,宫灯高挂,车马全备,纸人纸马,队列严整,马上骑士,荷戈待发。这些独具匠心的作品,给人留下巧夺天工的感觉。还有繁不胜数、形式各异的旗幡挂在旗杆上,无论白天行道,还是晚间转连城,执幡的仪仗队都走在行列的前头。但在出殡前,这些庞大的纸制品,任人观赏之后,投放一些馒头片,竟付之一炬。围观的儿童,等火势减弱后,争先恐后地寻找那些烘焦的馒头片。

袁家父子德高望重,城内居民和四乡亲友接踵而至前来吊唁。不论礼物轻重,主人以礼相待。笔者家贫,父子二人只带三份供献(每份四个小馒头)、一刀白麻纸的薄礼,同样受到款待。四天来,上午糕面,下午两荤两素,在最后一席中,除酒醉饭饱外,还给每人十大件点心带回家里。这些丰盛席面,精致点心,体现袁府真诚待人,贫苦亲友一饱口福,自然乐道不绝。事后得知这些开支的来源,主要是袁府出售五垧湾水浇地的收人和外孙浴之先生的资助,上峰也给一些抚恤费。不过,袁府经此耗费,也就日趋衰落。

最后出殡,盛况空前。起灵时,由彩旗、万人伞、挽幢组成仪仗队做前导。接着驻军和学生缓缓行进,其后跟着鼓手和僧道,鼓乐喧天,震耳欲聋。棺前是亡人的铭旌和画像;棺后是孝子跟随的轿车。浩浩荡荡,穿巷走街,沿途举行路祭。站立两旁的民众,挥泪目送欲断魂。

袁家父子,风范长存。其崇高品德和两袖清风的情操,后人将永志不忘。现在,国家昌盛,城乡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盛世清福,足以告慰袁家父子。安息吧!

选自《府谷文史资料》第七辑,政协府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1992年12月)

最新瓜类
  • 赴“田园诗画”之约05-09

    游客投喂梅花鹿。本组图片均由记者白祎炜摄记者白祎炜假期好时光,遇见乡村美。“五一”期间,记者走进西岔园区寻找记忆中的乡愁。住民宿、赏美景……

  • 让新疆哈密瓜全年飘香05-09

    来源时间为:2024-05-04“五一”假期,吐鲁番的哈密瓜陆续成熟,带着新疆“初夏的甜美”走向全国市场。作为新疆优质哈密瓜的重要产区,吐鲁番昼夜温差大,有助于……

  • “五一”采摘季享受味蕾上的幸福05-06

    来源时间为:2024-05-02阳光正好,微风不燥。随着六户镇和胜村采摘大棚香瓜的成熟,采摘园又变得热闹起来。感受田园自然风光、体验亲手采摘乐趣、品尝新鲜时令果……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