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浆果类 > 正文

山地农业谱写致富新篇章

发布日期:2017/11/8 10:46:10 浏览:411

来源时间为:2017-07-27

原标题:山地农业谱写致富新篇章

山地农业如何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真实写照。作为典型的农业县,近几年来,三都在省、州的关心帮助下,积极探索山地农业发展的路径突破,其山地高效农业扶贫模式已得到了省、州充分肯定,认为三都山地高效农业给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三都的葡萄比山高

从厦蓉高速公路三都匝道口往三都水族自治县城,沿路可看到葡萄园像一张张巨大的毯子,覆盖在一个个山坡上。山路蜿蜒而上,一坡接一坡的葡萄藤爬满山头,顺着山势连绵起伏,蔚为壮观。被誉为三都水晶葡萄发源地的交梨乡前进村,坐落在高高的大坪山上。散落于各个坡头山坳的村民组房前屋后,全部都种上了水晶葡萄。

今年33岁的种植大户王恩文是前进村七组村民,这几年靠水晶葡萄种植致富。曾在福建打工积累了一定水果种植管理经验的他,得知家乡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便返回家乡开始他的水果种植梦。最初,他只试种8亩水晶葡萄,第一年就见成效,产值比包谷翻几番。受到激励的他,后来干脆将自家的所有田土全部建为葡萄园。规模生产带来规模效应,2012年,他的葡萄还未采摘,就全部被省外的客商订购,当年纯收入就达20多万元。

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见种植葡萄能带来可观的收入,情绪高涨,纷纷返乡把自家的田土改为葡萄园。许忠志就是其中一位。2011年,许忠志种植的十多亩葡萄收入8万多元,这让他看到了一条宽阔的大道。新联村马坡寨村民韦正航,返乡后在葡萄种植上大显身手,伺弄的12亩葡萄在2012年也有8万多元纯收入。

像许忠志、韦正航这样返乡种植葡萄的农民工,在交梨乡多达3000多人,超过全乡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半,他们如今多半成了葡萄种植业的行家里手。

县委书记王小红说,由玉米到葡萄,前进村“转身变型”的不仅仅是传统种植业,更重要的还有他们在认识、观念、视野上的巨大转变。当村民们尝到葡萄种植的甜头,他们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其作为第一产业。据介绍,2012年,交梨乡农民人均总收入6160元,其中,5238元来自葡萄种植,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85。

山区农业自有其广阔天地,关键是有怎样的发展思路。三都水族自治县借助厦蓉高速公路在交梨乡设置匝道口的发展机遇,围绕“一乡一品一产业”的主题,决定在交梨乡大力发展山区高效生态农业。2008年,交梨乡“山野水晶葡萄”种植作为县里的特色精品水果产业项目实施全面提速,一个旨在打造“万元山”的产业大幕也全面拉开。

由于产业选择正确,交梨乡的葡萄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从2009年的8119亩扩大到2012年的3.1万亩,全乡人均1.5亩,亩均产值6000元至8000元以上,实现产值1.1亿元。

集团帮扶激发整乡推进活力

“一乡一业、多业共生,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立体循环、高效发展”的产业思路,使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农业发展风声水起,葡萄+生姜+花生+养鸡的新型发展模式,让群众真正领略到了高效农业的魅力,“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生之歌唱响田间地头。

高效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效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传统的生产经验让位于现代科学技术。像交梨乡,现在已把葡萄作为主导产业来打造,原先亩均产值不到1000元,现在换了一个种植方式,产值超过万元了,翻了十番。

交梨乡是个民族乡,15个行政村中,一类贫困村占9个。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99元。2010年,交梨乡作为省委办公厅的扶贫联系点,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集团帮扶、整乡推进”试点乡镇之一,特别是在省委办公厅和省扶贫办、省农委及省扶贫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该乡的“变身”步伐骤然加快。

试点中,三都水族自治县注重扶贫思路的重大调整,由过去分散式扶贫向集中式扶贫转变,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围绕交梨乡的脱贫致富,在主攻目标上合心,在谋划思路上合计,在争取项目上合力,在抓项目落实上合推,整合农业、水利等项目55个。在省委办公厅的协调下,省州扶贫办、省州农委及财政等部门积极支持,该县先后整合部门资金9445万元,投入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使有限资金收到较大成效。资源共振彰显帮扶力量,一条走“生态建设兴乡、产业调整富乡、招商引资强乡、葡萄种植名乡”的综合扶贫开发路子逐步形成。

一直在帮扶行动中步子扎实的前进村,群众种植葡萄的热情得到空前激发,说葡萄、种葡萄已成为一个平常话题。截至2012年底,全村水晶葡萄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其中已挂果面积达2300多亩,实现产值1150万元。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刻影响着其他乡镇,更多的群众纷纷参与到葡萄种植大军中来。

如今走在交梨乡,无论是陡坡地带,还是低矮平地,葡萄树下套种生姜等低矮作物,葡萄架下饲养土鸡等的种养模式,已成为农民群众一种自觉行动。“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反映了群众迫切致富的强烈愿望和生产意识的‘换代升级’。”三都水族自治县县长张加春说。“为继续将水晶葡萄产业做大做强,县里计划将交梨乡葡萄产业园区培育提升为集产业化扶贫、集团帮扶、山地高效农业及乡村的‘四位一体’新型模式葡萄专业乡,葡萄种植已由一个乡发展到7个乡镇,‘十二五’期间,力争辐射带动全县葡萄面积种植15万亩以上。”

基地合作社带活一方产业

“产业怎么做,还看示范户。”在三都水族自治县,这句顺口溜流行了很多年。

2006年,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第一个葡萄种植示范点——扬勇关葡萄示范基地在交梨乡前进村诞生。县里对这个面积只有52亩的示范基地非常重视,派出科技特派员在交梨乡指导发展水晶葡萄,探索出了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的经济模式,使种植业和养殖业都达到无公害生产的要求,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2011年,扬勇关示范基地成立了“绿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利用这个经济组织,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并以农药、化肥、农机具等农资为载体将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户,同时合作社还组织葡萄种植大户到云南有关县市参观葡萄种植,使果农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商品意识。一批像杨光海、韦学辉、李元帮等这样的种植大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交梨乡的葡萄产业由此出现超常发展的势头。目前,该示范基地正在尝试避雨栽培,成功后,交梨乡的水晶葡萄产业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交梨乡,扬勇关葡萄示范基地和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两块响当当的牌子。前者的示范作用,催生了后者的诞生。前进村的种植大户王恩文,就是后者的“掌门人”——合作社理事长。由于山野水晶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广方面颇具特色,因此加盟“山野”的葡萄种植户越来越多,目前已达476家,这些社员覆盖交梨、普安、丰乐、大河、三合、坝街、水龙7个乡镇。“越来越多的群众想加入合作社,但前进村这么一个小小的合作社,能力实在太有限了。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走致富路。”王恩文说。

山野水晶葡萄专业合作社这个由农民群众自愿成立的、跨村合作的经济组织,是个纯粹的“本土团队”,其宗旨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依托这个团队,每个社员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目前理事会成员有7人,监事会有3人,技术骨干有20人,这些成员在葡萄种植、管理和营销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山野”有着一张人脉旺盛的营销网络,依靠这张网络,三都的水晶葡萄走进湖北、湖南、重庆、福建、广西等地农贸市场。客商也都知道贵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有个山野合作社,要货时便打个电话过来,合作社会及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社员,等客商的车子一到,葡萄已摘好只待装车。目前,山野合作社正计划建冷库和引资开办葡萄酒厂,做大、做强、做优葡萄产业,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水晶葡萄

满山遍野的葡萄是三都山地农业一道风景

水晶葡萄

苗族妇女在采摘水晶葡萄

《山地农业谱写致富新篇章》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谱写新篇章、形容谱写新篇章的诗句、谱写党风建设的新篇章、谱写历史新篇章教案、对标高水平谱写新篇章、谱写新篇章对应的词句、开启新纪元谱写新篇章、30年 谱写新篇章、谱写组工新篇章

最新浆果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