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核果类 > 正文

重新发现重庆,关注你身边的事

发布日期:2017/2/5 13:44:04 浏览:414

(原标题:制梅人的50年:客家人嘴里的酸甜)

杭梅,是福建省上杭县客家人嘴里的年味。客家人的年夜饭以鸡鸭肉为主,而酸甜的杭梅正好能解餐桌上的油腻,成为待客果盘里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

提到杭梅,许多上杭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原来解放路上的梅子铺,上杭制梅人郭树元就是这家梅子铺的店主。15年前,郭树元的梅子铺搬迁了,但他的梅子年年有,味道也一直都还在。

郭树元说,加上父亲开梅子铺的时间,他们老郭家的梅子铺已经有近60个年头。

每一年,杭梅从未缺席

在上杭县汽车站的后边,有一家名为“青笼露”的副食品店,店铺里的陈设有些简陋,但却随着春节临近显得年味十足,年货礼盒有层次地堆放在门店口。

上杭制梅人郭树元是这家副食品店的主人,15年前,他的梅子铺从解放路搬到这里。在店内年货扎堆的货架上,有他亲手制作的杭梅,用瓶罐装盖得满满当当。每一年,副食品店的年货品种在更换,但郭树元的杭梅却从未缺席。

大年二十,郭树元将年前最后一批杭梅从晾晒台上收回,放在数个一米高的大陶缸里待装罐售卖。

“这批梅子已经腌了两到三个月了,”郭树元通常从梅农那边收来大量的梅子,再将其放置大陶罐中腌制数月,出腌制缸后的梅子会被摊放在晾晒台上晒干。接下去就是重要的回锅煮梅阶段,“这是梅子入糖的过程,梅子的酸甜由此决定。”郭树元说,梅子的口味往往由腌梅和煮梅的阶段决定。煮好的梅子再次晾干后,就可以品尝了。

这些规定动作,郭树元做了50多年。

13岁学制梅,一做50年

郭树元1949年生于杭城,家中兄弟有四,他笑言幼时成绩不好,13岁便随父亲学起了做梅,“我小学只读到五年级,但是我是几个兄弟里最会做梅子的啦!”69岁的郭树元笑起来脸上已有不少褶子,说起制梅他总是津津乐道。

“刚开始我先帮父亲打下手,什么都要做。”小时做梅不如现在条件好,那时候没有一次性手套,郭树元就徒手伸进腌制罐里捞梅子,“那时候还小,手还嫩,会很痛”,而现在,郭树元满手是茧,早已习惯了。

“老盐梅、甘草梅、乌梅、鱼腥草梅、蜜制梅、水浸盐梅……”有时候,郭树元也记不清自己能做多少种口味的杭梅了。但他还清楚的记得,13岁那年,他第一次在父亲的指导下做成了老盐梅。

郭树元从柜台下拿出了一把锤子,“这把锤子我用了50多年,从13岁锤到69岁,我爸爸给我的。”郭树元家的老盐梅有一个特点,梅核儿是碎开的,“核儿里的小仁儿锤烂以后,梅子会很香。”他从13岁就开始学锤梅核,父亲要求十分严格,“锤过头了,会裂开,很丑。锤得不够,它不睬你,就不好吃了。”

当年的味道,要捏着吃

小学时,赖女士的家中由奶奶掌管“财政大权”,她欣喜于从奶奶那里得到几分钱,这样就可以拿去买郭树元家的梅子了。

“那时候梅子按个算,一分钱一个,很贵的。”赖女士用手比划着说,“我特别喜欢吃,一颗梅子用手一点一点捏着吃。”说起郭树元家梅子的味道,她最怀念的还是被敲碎的老盐梅,“精华就是梅子里面被敲碎的仁儿。”说起捏着吃梅子,坐在一旁的朋友也跟着追忆起来,“我们也捏着吃,大方的时候还会分给同伴吃几口。”

如今,赖女士在厦门已经开起了几家专业的牙科医院,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上杭。“有次过年回家,我去解放路找梅子,已经不在了。”

小时候常到解放路玩耍的小吴,还买不起郭树元家的梅子。1980年参加工作后,无论口袋里再拮据,逢年过节总会买上个几斤几两,“酸酸甜甜的,就是年味。”

祖辈的精神,要传下去

郭树元的梅子名扬杭城,而他家的祖传秘方“青笼露”也同样大有名气,他的副食品店名也因此而来。

在店铺的墙上,挂着两面锦旗。说起授旗的顾客,郭树元总是很自豪。

其中一位是来自上海的何先生,咳嗽数十年却不见好转。2016年初,通过好友的介绍,何先生尝试用郭树元的青笼露缓解咳嗽的症状。“我给了他一瓶,大概半个多月的量,告诉他应该怎么吃,”郭树元根据何先生痰的颜色、咳嗽的时段配量,半个月就把多年的咳嗽治好了。

“速传秘方青笼露,药到病除”这几个字印在锦旗上,让郭树元打心眼里高兴。他想起父亲的话,当年曾祖父祖母做出了青笼露,街坊邻居卡着鱼骨头了,或感冒咳嗽一直难好,就免费给他们饮用。“我不是医生,不会看病,但是曾祖父留下来的东西我必须传下去。”

新年烦恼,没人愿学制梅

“我认识他的时候就很会做梅子了。”妻子说,嫁给郭树元之后她也开始跟着制梅,但妻子主要还是负责打下手。儿子在家中开了一间咖啡馆,生意还不错,但不愿学制梅的儿子让郭树元有些头疼。

走进郭树元家中,几乎每一层楼都有制梅留下的痕迹,腌梅缸占据了楼顶的每间房,楼梯间堆放了装着梅子的瓶罐。“做这个太累了,儿子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答应我以后他会学的。”虽这么说,但郭树元还是感到遗憾。

过年来家中拜年的朋友笑言:“你要小心哦,祖传秘方不要被人学去了!”然而,郭树元却早已释怀,表示如果有人愿意学制梅,他会很乐意。

新年遗憾,梅树年年减少

制梅人对原梅的挑选很讲究,梅种要正,梅肉要多,还得皮薄核小。郭树元对采摘梅子的季节也很是重视,他说“三月三,梅子穿红杉”,三月三以后摘下的梅才是最好的。

而如今,县里的梅树一年比一年少,能供郭树元挑选的梅子也越来越少了。

“原来乡下和县城都有很多梅子树,现在都被砍倒了。”这是新年里最让郭树元遗憾的事。与过去相比,原梅的销路越来越少,农民的梅子卖不到好价钱。不少梅农合计着,与其不辞辛苦却收入微薄,不如直接砍树改行来得痛快。

每年,郭树元都会从梅农那里收购近1万斤的原梅,为了扶持这些梅农,他通常用翻倍的价钱收购梅子,“现在市面上的梅子就几毛钱一斤,但是我经常3块钱一斤从梅农那里收过来。”他说这是制梅50多年的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

用一个词概括郭树元制梅50多年的历程,便是甜中带酸,和他亲手做成的杭梅一个味儿。人生总有酸甜,这也是他最常用来慰藉自己的话。

此新闻来源于网易推荐频道

《重新发现重庆,关注你身边的事》相关参考资料:
重庆发现、共同关注 重庆、重庆天然气田新发现、让我留在你身边、留在你身边、在你身边、其实我在你身边、爱在你身边、就在你身边

最新核果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