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浆果类 > 正文

“吃在北京”细数京城茶点:“桃酥”和“萨其马”

发布日期:2021/7/31 0:18:02 浏览:182

博杂中现传统

粗犷中见讲究

留住北京味道

传承美食文化

北京的饮食文化

和长城、故宫、颐和园一样

都是城市不可或缺的

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而京城各色美食

正是北京饮食文化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文旅君为您介绍

京城茶点之“桃酥”和“萨其马”

茶点,是搭配饮茶活动的一种精致小吃。南北方差别比较大。北京的茶点,是从贵族的生活方式中发展来的。清代小说《红楼梦》里,大量地描写了贵族们喝茶时候搭的茶点种类,花样小巧,味道多变,形制可爱。艾窝窝、豌豆黄、排叉儿、绿豆糕这些都是北京人常吃的茶点。北京的茶点种类非常丰富,有甜有咸,有酥有脆,有绵有硬。不同的茶,讲究搭配不同的点心。比如普洱茶,可以搭配荤点心,肉脯类的或者烧卖;绿茶可以搭配奶类的,比如萨其马、奶糕。繁简由人,自在享乐。

在北京南城沙子口,有一家专卖桃酥的店,生意好得不得了。来买桃酥的人,都好几百好几百地装箱。因为,桃酥是很容易保存的小吃。其实桃酥是简称,全名应该叫“核桃酥”。想来最早里面应该是有核桃的。后来变成了纯面粉的做法。

桃酥的魅力在“酥”,酥的核心是用油和面。油从诞生那天起,就是金贵的食材。所以,当油舍不得用的时候,那就得用水和面。水和面的直接后果,就是“硬邦邦”。过去有个相声,说一块桃酥掉马路上,没等捡回来,有辆大卡车开过去,正好压桃酥上。还没来得及心疼呢,车开过去一看,桃酥完好无损,就是镶嵌到马路上了,还得使江米条撬。笑话归笑话,但是从这里能看出来,桃酥是经历了一段“不酥”的时期的。

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对桃酥的记忆很清晰——香甜可口的酥点心。一般放在铁皮饼干桶里,特别馋的时候,大人才给掰一块。所以,一般这个年纪的老百姓,小时候很少能吃到整块的桃酥。因此,有人说桃酥是圆的,也有人说桃酥是方的。他们的童年,充满了对桃酥的想象。

其实国外也有类似桃酥做法的点心,只不过不叫这个名字。在中亚地区,匠人们用黄油和面,这种烘焙方法现在也还有,也挺早就传到了中国。不过,牛奶价格可比油还贵,1斤牛奶能提炼出1.5克左右的黄油,所以咱们的起酥点心,多数用的是大油起酥。北京人这么爱吃的桃酥,故乡不在北京。江西鹰潭是国家认证的“中国桃酥之乡”。全市有十多万人在中国各地做桃酥的企业。不管怎样,桃酥在北京也有许多年的历史,甚至进入了宫廷,所以有宫廷桃酥。宫廷桃酥里,应该是有些核桃的,除了解馋,还有些止咳的效果。生长在皇宫里的人,也许能够吃到整块的桃酥吧。桃酥和大白兔奶糖,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香甜的童年。

萨其马是满语,意思是“切”“切开”。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切糕”。萨其马是清代的一种祭祀食品,后来成为北京民间传统小吃。萨其马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狗奶子沾糖”,也有写作“马奶子沾糖”的,狗奶子和马奶子都是枸杞子。从名字上看,说得明明白白,萨其马是一种大块切成小块的,带有枸杞子的甜食。

这种甜食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都能吃得着。这一点现在和过去差别不大。但是在做法上,还是有些区别的。根据故宫里的档案记载,满族皇室是非常喜欢奶制品的。甚至有记载说,皇后一天要用八十斤鲜奶。除了表现皇后尊贵的阶级地位之外,这个数字也能说明奶制品,对于满族皇室的重要性。喝,肯定是喝不掉的。除了赏赐之外,拿来做饽饽点心也是很有可能的。比如萨其马。

萨其马的一种做法就是用冰糖、奶油、白面粉、鸡蛋和好面后,切成细条条,下锅炸。炸好之后,撒上枸杞子,或者根据喜好,再加上其他干果。

现在的萨其马做起来简单了,甚至在家都可以操作。面粉、油、鸡蛋、糖和蜂蜜就够了。还有个更简单的办法,就是用现成的面条代替面粉,这样就省去了和面的步骤。直接下锅炸,炸好以后放在一个方的容器里,然后用糖和蜂蜜熬糖汁,浇在炸好的面条上,压制定型。最后点上枸杞子之类的点缀。晾干以后,香甜可口的萨其马就制作成功了。

萨其马口感绵甜松软,色泽金黄,甜而不腻,入口即化,香浓适口,好吃还不粘牙,老人孩子都喜欢吃。但它一直是金贵的。皇宫里的贵族们,可能比较容易吃到,民间的人们,还是不能随心所欲。

当代女作家叶广芩的中篇小说《豆汁记》里,作者小时候,不爱吃母亲做的豆汁儿煮剩饭,她母亲只好把家里的点心匣子拿来,让孩子挑点吃的。作者说她挑了块萨其马,拿了块槽子糕,正要向一块自来红月饼伸手,母亲说,够了!其实那晚,没吃饭的还有作者父亲捡回来的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但是作者的母亲只给她吃了晚上的剩豆汁儿煮饭,没有拿出点心匣子。可见,萨其马,的确是好东西,外人不给吃,亲生女儿也要省着点吃。

内容来源:《老北京述闻饮食名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新浆果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