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水果网 > 仁果类 > 正文

白菜番茄黄金梨卖出高价不稀奇-黄金梨

发布日期:2015/12/21 14:59:40 浏览:523


欢迎您,

正文
白菜番茄黄金梨卖出高价不稀奇(组图)2015-12-1411:44:00来源:(济南)分享到:(原标题:白菜番茄黄金梨卖出高价不稀奇(组图))章丘水晶梨创下单个5.2斤纪录。田地里摆放整齐的食用菌袋。大棚里长势喜人的小山芹。喜获丰收的菜农赶上了好行情。章丘“土特产”走出“洋气”路
如今,农产品生产都讲究绿色,如何让绿色农产品生出“金翅膀”在农产品交易中拔得头筹?这需要打造地区名优产品“金”招牌。今年,章丘在农产品生产管理、营销战略、品牌架构上着力,打出“互联网 ”、强强联合等组合拳,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搭配章丘大葱的全聚德烤鸭端上APEC国宴餐桌,一时间让章丘大葱再度名声大噪。而以往的章丘大葱只是按照地域命名,当地生产的大葱都叫章丘大葱,辨识度不高。如何让章丘大葱在做大的同时,在市场上更加强势?章丘大葱与全聚德烤鸭强强联合,打造“玉姑娘”品牌,并成立章丘市绣惠镇玉姑娘大葱发展有限股份公司,叫响品牌经营。
“我们在当地有500亩种植基地,专门培育优质大葱,直接供给全国各地的全聚德烤鸭店。”该公司负责人张雷说。届时,消费者既可以通过网络渠道订购,也可前往当地的全聚德门店,直接买到口味正宗的“玉姑娘”大葱。
若不见梨子的个头,很难想象5.2斤的梨子是什么样。在相公庄镇黉塘岭上昊霖生态园果真见到“梨王”
“我们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水晶梨和黄金梨了,口感好,个也大。尤其是我们种植的水晶梨最大单果重达4斤以上,美国凯特最大单果重达半斤,这在济南乃至整个山东都是独一无二的,黄金梨因口感细腻无渣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说起水果,昊霖生态园园主张庆荣侃侃而谈。
原本在500强企业工作小俩口,却回乡搞起了农产品生产销售,“当时市民还不认这个品牌,我和妻子每晚到市里各小区门口、公共场所等人多的地方摆地摊免费请人试吃,水分大,脆甜的梨子很快得到大家首肯,销路也就慢慢打开了。”张庆荣说。
“未来我们还将打造一个农家乐,集休闲采摘、儿童乐园、餐饮娱乐于一体,综合性开发农业的附加值。”张庆荣说,以梨为“媒”,农业园区发展更综合更广阔。
搜索“百农汇”,挑选好自己想要的农产品,鼠标轻点下单付款,新鲜并质量保障的章丘农产品的便可送到家了。
“我们还推出了手机同步购买的功能,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轻松下单,一键搞定。消费者还可以登录百农汇淘宝店、百农汇天猫专营店、百农汇京东店等第三方平台购买正宗的章丘特产。”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商品还将打包推送至天猫、京东、顺丰优选等知名大型第三方平台,拓展产品销售空间,同时,实时采集大宗交易信息,实现名优农产品大宗交易。更重要的是,将名优特产从地头送到消费者手边,让农产品与餐桌的距离越来越近。(本报记者刘媛媛)济阳垛石番茄远销俄罗斯
走进济阳县垛石镇西索村的高温大棚,只见一串串晶莹剔透的小番茄错落有致地挂满枝头。“大拱棚的小柿子‘五一’之后上市的,高温棚的小柿子这个月底能摆上市民餐桌了!”说起自己的“番茄事业”,大棚种植户马大哥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垛石镇以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为载体,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使得垛石镇建成千亩樱桃番茄品牌核心区,拥有1.2万个高温蔬菜大棚,樱桃和番茄已经远销俄罗斯等国家,樱桃番茄种植已成为群众发家致富新路子。
从垛石镇相继出台引导、扶持、奖励等系列优惠政策,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到如今垛石番茄品牌的叫响,垛石镇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历了15个年头。十几年来,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让番茄效益惠及更多的群众,垛石镇通过贴息贷款、政策倾斜、上门服务等方式为新的大棚种植户开通“绿色通道”,通过合理调整、流转土地,樱桃番茄种植面积以每年新上1000个高温大棚的速度逐年扩大。
目前,全镇高温蔬菜大棚达到1.2万个,形成蔬菜专业种植村90个,菜农达到2万余人。随着大棚规模的不断扩大,垛石镇正逐步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优质樱桃番茄种植区。
只有注重品牌才能取得长远发展。近年来垛石镇围绕打响品牌、做靓农业的发展思路,在番茄质量安全管理上下工夫。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测土施肥、温光调控等先进生产技术及频振式诱虫灯、黄板杀虫等科学管理技术,确保番茄质量,逐步走上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发展路子。
经过坚持不懈的标准化建设,垛石番茄实现了从普通种植到无公害绿色种植,再到有机高标准生产的完美蜕变,并于2003年申报注册“垛石”牌商标,获得无公害质量认证;2011年由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定中心认定为有机食品;2013年,垛石镇又荣获“中国番茄之乡”称号;2014年垛石镇蔬菜协会的垛石番茄及图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为巩固番茄市场销售渠道,垛石镇济北瓜菜批发市场不断加大力度,做好营销宣传,广泛联系全国各地客商前来设点收购。并聘请专家对市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扩大市场规模,提升服务水平。规划建成集物资仓储、净菜配送、市场交易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存储交易中心。同时垛石镇加强市场管理力度,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和谐稳定的市场交易环境,进一步为农户利益保驾护航。
如今,每逢樱桃番茄产销旺季,垛石镇济北瓜菜批发市场人头攒动,日交易量可达23万公斤,年总产值5亿多元,实现人均增收7000元。(本报记者王宝静通讯员王雪)平阴孝直白菜地里淘出9000万元“小雪来,出白菜。”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白菜收获季节,在济南市白菜主产区平阴县孝直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孝直镇今年大白菜亩产量较去年又有所增加,部分地块达到1.5万斤/亩以上,优质的大白菜成为广东、浙江、福建等各地客商的首选。
“以前,我们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在自留地里种点黄瓜、西红柿等自家吃。后来,农民发现种植大白菜利润可观,就把麦场改为菜地,试着种上了白菜,没想到竟然成为群众收入的一大来源。”白庄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宪峰说。从1999年开始,孝直镇大面积种植大白菜,为让群众做好大白菜生产,该镇将汇河以东平原作为蔬菜主产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农田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大白菜走上规模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目前,全镇已发展大白菜约50000亩,年产量约30万吨,总收入9000多万元,大白菜成为广大菜农种植的当家作物之一。
发展是关键,技术为保障。围绕大白菜的高产稳产,孝直镇在农业种植技术上大做文章。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种植、管理能力,该镇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广泛引进国内外先进地区大白菜生产科学技术,他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进课堂、入田间”等多种方式,向广大菜农传授大白菜生产知识,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的头脑,改变“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的旧模式。另外,他们还及时引进优良品种,黄色、紫色等彩色白菜也在孝直安家落户。同时,严格实行蔬菜生产无公害种植模式,用高质量的产品赢得市场。“要想提高菜的产量和质量,就必须加大科技应用,围绕技术推广每年举办培训班10余次,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一批一批的‘老把式’变身懂技术的新农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说。
“刚开始种时都是赶四集出滩卖,不管风里雨里,太受罪了,现在基本都是客户到家,在门口就轻松地出手了。”白庄社区居民陈瑞章说。为解除菜农销售难的问题,孝直镇积极与广东、江苏等地客商联系,相互沟通,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在全镇培养农民经纪人200多人,成为大白菜销售的行家里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少群众瞄上了网络销售,目前,全镇已建立网上销售点50多家,50的大白菜实现了网上发布信息、联系、购销,进一步扩大了销售市场。同时,该镇还倡导、鼓励各蔬菜合作社发民冷藏业务,现在共建有冷库6座,贮存量达25000吨。
“别看眼下价格不算好,每斤在1毛1到1毛5之间,可产量十分喜人。因为前段时间那场大雪,白菜价格涨了不少。随着气温的变化,每年春节期间都在3毛钱左右。”陈瑞章说。和陈瑞章一样,目前多数菜农都把白菜临时垛在地里等待时机卖出个好价钱。也有部分菜农随时出售。据了解,到11月23日,白菜价格已上升到0.2元/斤,每天运出大白菜约500多吨,全镇销售量在10万吨以上。(本报记者冯经伟通讯员贾传亮)天桥黄河北种出了“菜篮子”
走进天桥区大桥镇焦集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冬暖蔬菜大棚。尽管天气寒冷,气温在夜间低至零下,但这丝毫不影响蔬菜良好长势。天微微亮,菜农丁文星就已经开始动身去大棚里,开始忙碌的一天。“我今年种了仨棚,占地9亩,芹菜、白菜、生菜等6种蔬菜。”看着长势良好的菜苗,丁文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一年下来收入能达10余万元。
像丁文星一样年收入过10万的还有3户村民,而全村种大棚的有30余户,种植露天蔬菜有70户。村民们种植的蔬菜品种是多样的,有小山芹、白萝卜、茄子、菜椒等。近年来,焦集村的益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思路,加大科研投入,致力于提升蔬菜产品绿色品质,全力打造济南市绿色蔬菜品牌基地。目前,园区已有蔬菜冬暖大棚60多个,露天蔬菜400余亩。还注册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商标——“焦集”,西红柿、黄瓜、生菜7种蔬菜通过国家蔬菜绿色认证。
为充分保障蔬菜的绿色品质,园区建立了严密的绿色蔬菜种植监控体系,菜农严格按照绿色蔬菜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严禁使用任何违禁药物和植物激素,并修建沼气池,蔬菜种植所需营养全部来自沼渣沼液,以保障蔬菜的绿色品质。
今年,合作社不断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开展生态能源项目建设,发展成为生态优美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其间,合作社大力建设沼气池,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废弃物等,通过厌氧发酵转化为沼气,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再生清洁能源开发。推广太阳能杀虫灯、防虫网等环保型农业新技术,为生产无污染绿色蔬菜、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保证;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验,大幅减少了肥料的使用,有效降低了成本。
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园区投资800万元建成“神农香舍”观光园,占地共计50亩,园内已有24座高标准蔬菜大棚,采摘、休闲、观光、旅游等相应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个项目的启动势必会为村民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提高村集体的收入,辐射带动焦集村的全面发展。”焦集村党支部书记杨远军表示。(本报记者张素芬通讯员赵先康)商河许商木耳铺就致富路
走进商河县许商街道后十亩村,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食用菌在田地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地细看,乳白色的食用菌袋上长出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去年养殖了23000袋黑木耳,收入近10万元,今年的收成将会更好。”随行的黑木耳养殖户李召志笑着介绍。现如今,正是这不起眼的黑木耳为当地百姓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与黑木耳结缘还得追溯到2007年。偶然一次机会,村党支部书记苏世金接触到了东北黑木耳养殖技术,他发现养殖黑木耳不受土质、水质的影响,露天养殖,也比较好管理,当时他就有了引进黑木耳的想法。经过三年的时间,他多次往返东北和山东进行调研和考察,最终决定从2010年开始引进养殖黑木耳。但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不被人们所理解。苏世金用行动证明,他引进的黑木耳这一新农业品种,占地少、产出多,半亩地就可以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周围群众自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在苏世金的带动下,后十亩村的十几户农户率先养殖了黑木耳,成了该村村民发家致富的典型。一直在外打工的张玉训今年专门在村里养殖了6万多袋黑木耳,是后十亩村养殖黑木耳最多的农户。“这比在外打工不知道要强多少,当然最主要的是能赚钱。”憨厚朴实的王文平说起今年的收成,笑开了花。他扳着手指头保守地估算了下,养殖的6万多袋黑木耳,按照每袋净赚2元来估算,等到黑木耳收成的时候,能赚10多万。当然,若是养殖好的话,一袋黑木耳赚个4到5元,也是不成问题的。

像张玉训这样的或专门养殖或零散养殖的农户已近1000人,黑木耳的养殖面积已经突破500亩。目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负责产品统一对外经营,搭建的专业合作社平台吸纳黑木耳养殖会员,并且对会员实行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档案管理、统一品牌销售的一系列服务,形成了“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了促进黑木耳品种的更新和研发,后十亩还专门建立了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负责新品种的引进和研究。2013年,基地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黑木耳养殖技术——液态菌栽培黑木耳技术。
“这项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砍伐木段的栽培方法,使黑木耳的养殖从生长肥料的灌装到菌种的栽培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基地特聘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客座研究员、吉林省食用菌协会理事李少谦告诉记者,这就从根本解决了黑木耳粗放养殖的高昂人工成本问题,缩短了生长周期,减少了污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报记者王宝静通讯员张成旭张鸣)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日报分享到:
已推荐推荐成功分享到:
关键词阅读:2015/12/022015/11/022015/11/172015/11/042015/11/06延伸阅读人参与

美女直播
语音约会

人跟贴_人参与网友跟贴人跟贴_人参与__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账号密码自动登录__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站立场。


最新仁果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